企业管理论文:高管层激励股权分布结构成因摘要:股权激励制度实施过程中,由激励股权①在激励对象间的分布形成的分布结构是除激励股权绝对数量之外另一个影响股权激励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外现有研究却鲜有论及。本文利用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阐明了高管层激励股权分布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形成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②,并进一步的研究了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趋向选择平均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越低,公司越易形成不均匀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公司规模越小、股权集中度越高,则越易形成均匀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这一方面体现了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对激励股权分布结构的最大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制定股权激励制度时采纳的依据的范围较狭隘,可能降低股权激励制度的科学性。关键词:股权激励;激励股权分布结构;成因分析一、引言公司期望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绩效的做法,不可避免的改变了激励对象的薪酬构成。从薪酬管理的角度来看,“薪酬设计存在两个焦点问题: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相比较而言,薪酬结构的设计对于组织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1]其所获的激励股权数量从大到小排序,可以预期的是,越是重要的高管排位越靠前,将排在前三位的高管称为核心高管,从核心高管和所有高管两个层面反映激励股权分布的结构,形成以下四个变量。核心高管激励股权绝对差距(HJCJ)=获激励股权第一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获得获激励股权第二、第三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的平均数;核心高管激励股权相对差距(HXCJ)=获激励股权第一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获得获激励股权第二、第三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的平均数;高管总体激励股权绝对差距(ZHJCJ)=获激励股权第一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其余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的平均数;高管总体激励股权相对差距(ZHXCJ)=获激励股权第一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其余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的平均数;2.激励股权分布结构成因解释变量。本文拟从公司绩效,公司成长性、公司经营风险、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寻找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形成的原因,所以设置了下列变量:公司绩效:采用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公司每股收益(EPS)衡量;公司成长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INCP)=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上一年主营业务收入÷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倒数第二年主营业务收入100%;公司规模(LnSize)=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FRK)=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总负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总资产;股权集中度(Herf10)=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前十位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独立董事比例(IDP)=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的独立董事人数÷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的董事总人数;监事会规模(SBS)=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的监事会人数为了考察控股股东性质和公司治理中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设置对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设置了股权性质(SOP)和(虚拟变量)两职合一(DUAU)两个哑变量,在实施股权激励上一年度中,控股股权为国有性质时,SOP=1,否则SOP=0;在实施股权激励上一年度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时,DUAU=1,否则DUAU=0。(三)实证分析过程说明首先对上述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励股权分布结构成因的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四、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研究假设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表1)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核心高管激励股权分布绝对差距最小为0,即核心高管之间激励股权绝对数量相等,但这样的公司只有3家,表明激励股权在核心高管间的完全相等的情况几率较低;核心高管激励股权分布绝对差距最大值为5433918股,远远大于该变量的最小值,说明不同公司核心高管激励股权分布绝对差距的巨大差别的存在;平均来看,核心高管激励股权分布绝对差距为420944.4股;从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