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考古第三讲标型学的出现器物的分类整理以及标准器器物的型与式工艺、材质与造型、装饰标型学的意义标型学是将遗物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实际上代表了该类遗物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遗物间的相对年代。中国青铜器的标型学研究标型学的分区与分期中国青铜器的分区与分期分区:华夏、楚、吴越、百越、巴蜀、滇、山戎、西戎(鄂尔多斯)分期(华夏):发展期、鼎盛期、更新期、创新期中国青铜器的基础知识青铜的成分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图)失蜡法与范铸古代青铜冶炼的出现红铜、青铜与铁器的冶金铸造中国青铜器的分期研究中原青铜器的出现发展期:范铸;造型仿同时代陶器,器壁单薄;纹样简单等。(图片)鼎盛期:范铸;造型厚重;酒器为主;方形器大量出现;纹样流行满花,一重~三重纹饰。(图片)衰落期:范铸;食器(礼器)为主;纹样趋于简单。(图片)创新期:范铸-失蜡法(失铅法)的出现;器物造型多样化;金银错工艺的流行。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背景殷商文化与西周礼乐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礼乐崩坏青铜工艺的发展到冶铁工艺的出现青铜手工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同步发展古蜀青铜文化四川地区远古历史研究三星堆青铜祭祀坑发现的意义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对华夏文明圈外的地域文明的再认识最后的青铜工艺辉煌汉代的青铜工艺漆器和陶瓷器制造业的发达文献关于汉代手工工业的记载关于青铜器的仿造宋仿器元仿器明仿器清代早期仿器清代晚期-民国仿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铸造鉴定铜锈鉴定造型鉴定铭文鉴定纹样鉴定标型学在古代艺术品研究中的应用古代文明中的珠玉工艺品的分类研究瓷器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瓷器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瓷器原料純淨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瓷器製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經過如下幾道工序。練泥:將瓷胎的原料——高嶺土、瓷石經過磨洗、除雜揉勻後調和成為用於製作瓷器的瓷泥制坯:將調質的瓷泥經過模具等製成所須要的瓷器的外形,將坯胎涼至半干後至於車盤,用刀旋削表面,保證瓷器外表的光潔。最後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質不同(鐵、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紋。通過對瓷胎上釉順序的不同,瓷器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種不同的種類。瓷器上釉:依照瓷器的幾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圓口瓷器(指通過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徑較圓的器皿種類)將瓷胎浸泡在釉漿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狀不規則的瓷器,採用吹釉的方式上釉。無論採用何種方式,保證釉漿的均勻分散是重要的一點。瓷器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國元代青花瓷器均屬此類:將顏料直接塗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進行上釉。由於顏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夠長期保存,並不易被磨損。但由於施加釉下彩將使顏料經過約1天的高溫灼燒,會導致部分瓷器顏色變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顏色變化較多。瓷器釉上彩:將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後放入窯內燒結為素瓷,待冷卻後再進行上色,並放入相對低溫(約700—900℃℃)的窯爐中進行二次燒結。這樣的做法能夠保證釉彩的花紋和顏色豐富多彩,但長期暴曬或使用會導致表面磨損,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