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30(5)动物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Zoology7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3层所含细胞核数来看,具离水存话能力和不具离水存活能力的两类鱼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每种鱼视网膜连续纵切片上随机取30个样品区(每个样品区为视网膜横向200,am的区域),并对每个样品区中外核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各层细胞核进行计数,然后计算3层细胞核数比例的平均值。9种鱼眼球包括视网膜均近似于轴向对称,且每种鱼视网膜的中央区和周边区的3层细胞核数比例相似并较稳定,所以该项计数具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1)第一类型包括能离水存活的乌鳢、黄鳝和泥鳅,它们视网膜内核层细胞核数多于外核层,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核呈单层排列,即联络神经细胞的数量多于光感受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见图1);(2)第二类型包括不具离水存活能力的鳜、餐条、鳊、鲢、鲤和鲫6种鱼,它们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核数远大于内核层细胞核数,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核呈稀疏的单层排列,即视觉细胞数目远多于联络神经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见图2)。表1九种鱼类的生态习性与视网膜结构特征生态习性细胞棱数之比一:(税两筷外榱鱼类水中生态位置离水存糕能力层:内棱层:抻轾节细胞层)乌鳢广适性强8:l3:l0ioeepkalusargus黄鳝水岸混洞中强4:17:1Monopterusalbus泥鳅底栖强3:8:1村Ugn~t8anguilIicaudatus鳜广适性弱397:1l:lSinlpercackn~at3餐条卜层弱189:8:lHomiculterleucistus鳍·中、下层弱2765lParabram~pekinens~鲢层弱ll4:4:IHypophthalmichthysmottrix底栖弱44:5:lL,Jcarpw鲫广适性弱38:8:lCarass山auralus本资料来自郑穰珊(1987)及JRNorman(1958)为便于比较,比例值简化为整数。3讨论3.1在特殊环境下生活的某些鱼类视觉器官比较特化,如长期生活于山区地F河中的许多鱼类由于其长期处于无光环境而导致眼睛退化或消失;再如深海鱼类对较黑暗环境有两种相反的适应,一类鱼眼睛退化,另一类鱼眼睛发达并且其视网膜发展为类似陆生夜行动物的视网膜。而普通淡水鱼视网膜结构联系不同生态习性的研究缺乏资料。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视觉器官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夜行动物与昼行动物之间视网膜结构差异较大。夜行动物与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8‘动物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Zoology199530(5)昼行动物光感受器细胞数与神经节细胞数之比相差大,昼行动物这个比值接近于l:1;而夜行动物该比值可达几百比1,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光感受器细胞经过联络神经细胞将反应信息集中到一个神经节细胞上,使单个神经节细胞有较大感受域,从而提高视敏度。同时昼行动物视网膜的联络神经细胞比光感受器细胞多,夜行动物则相反’。而在鱼类中还无类似报道,可能与在实际工作中考察鱼类昼夜活动规律跟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相比较为困难有关。本文所研究的乌鳢等3种能离水存活的鱼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数目之比在10:1以内,且联络神经细胞数远比光感受器细胞多,接近于昼行动物类型;而鳜等其他不能离水存活的6种鱼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数目之比达几十一几百比1,而联络神经细胞数比视觉细胞少,接近于夜行动物类型。另外,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类型,但由于视杆细胞较长在石蜡切片或游离细胞制样时易断裂,本文投有在光镜下对视杆、视锥细胞进行计数,这两类不同习性鱼类光感受器细胞组成的差异有待用扫描电镜进行专门研究。3.2鱼类栖息于诸多对光的有关物理性质有别于空气的水体中,并且实际考察鱼类昼夜活动习性难度较大,所以仅仅用昼夜活动差异这个生态习性来联系鱼类视网膜结构的分化似乎不太适宜。本文研究的两类淡水鱼视网膜结构的差异除与它们昼夜活动的差异有关外,是否与它们之间其他生态习性如水中生态位置、离水存活能力等方面的区别有关呢?乌鳢、黄鳝和泥鳅分别在鳃基部、口咽腔和肠道中有辅助呼吸器,能用皮肤进行气呼吸,因而它们能离水存活相当长的时间。泥鳅和黄鳝经常将头伸出水面吞气,分别用肠道和El咽腔表皮进行气呼吸,以弥补退化鳃吸氧的不足在河塘干枯季节,乌鳢能在泥上爬行较长距离以寻找水源。这三种鱼不但可以行水体视觉,在其离水期间还行空气视觉。鳜等6种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