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分享杜甫草堂园林特色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山水以及植物配置的特色之处,通过园林造景营造诗意的境界。一、杜甫草堂的简介杜甫草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馆。公元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余首,经过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二、杜甫草堂园林特色中国园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种内涵。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文学分享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对称院落,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中若隐若现的水槛,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景对景,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迹。二叠山、置石、理水—山水寄情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冲国古典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园文学分享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系流经之处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杜甫《卜居》诗日:“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由此可知,杜甫浣花溪草堂的选址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即西岭雪山,傍水即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东三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园内水景呈散点布局,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波影,相映成趣。步人草堂正门,左右两潭碧水涟漪,森森翠竹,苍莽高楠,繁荫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惬意的诗意空间。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遗址水系,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