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类别: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论文题目:“授之以渔”——浅谈高中文言文文本教学研究作者姓名:南文敏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中学作者电话:15879575351报送时间:2012.09.“授之以渔”——高中文言文文本教学研究单位:丰城中学科目:高中语文作者:南文敏电话15879575351[摘要]:改版后的高中语文课本加大了文言文的分量,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课程安排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文言基本常识,又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应付自如,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新老结合、稳中求变的方法,抓住基本知识的积累,注重课堂师生互动。[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目的文言文文本审美意味文言文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使得文言文以上的教学目的很好的实现,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培养自主阅读,增强语感,激发兴趣我们知道,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只有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教会他们自主阅读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新出路。为此,我提出了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的设想。所谓自主阅读教学,并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感性认识阶段:激发学生第一次阅读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成功的要素,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心理学也认为,人的认识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规律的。语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调动情感思维,对文本加以深层次的理解,转化为自我体会。比如说在《鸿门宴》教学中,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生动,笔者组织学生自我阅读后,编演成一幕幕小话剧来展现故事的各个场景,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教学策略在《项羽之死》《烛之武退秦师》等人物传记式文言文本教学中都有使用。(二)教会学生触类旁通。2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教师首先发挥“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三)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突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产生共鸣。中学大量的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史记》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烛之武退秦师》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