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展风采》教学设计从化三中李荣基【课程内容表现标准】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1.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与社会价值。表一:《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2012年6月)表现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感受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1.1.2现代社交的基本礼仪。列举《广州市民礼仪手册》介绍的现代社交的基本礼仪,并概括礼仪的意义1.1.3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举例说明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在生活中讲礼貌、懂礼仪,学会与他人交往。【教科书相关内容】《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教学目标描述及其评析】目标1.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目标2.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并能够在交往中加以运用。目标3.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评析:第一个具体目标中,动词是“懂得、了解、知道”,名词短语是“礼仪、礼仪的作用、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这一目标属于理解性知识这个类别。第二个目标的行为动词是“掌握运用”,名词短语是“社交礼仪”。“掌握运用”意味着“理解与分析与践行”。第三个目标是“学生能在具体情境的体验分享”。表二: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目标1C.程序性知识目标2目标2D.元认知知识目标3【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初二学生正经历青春发育的过程,面临与他人交往中因不懂礼仪产生的受挫或不愉快等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内心中有思考、平时也会有交流,但如何把握好分寸,展示礼仪的风采,还处于模糊阶段。2.本课学习内容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①本课属于掌握技能形成习惯性知识的学习类别。②其学习条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已对礼貌、礼仪有关问题有很多感性的认知和思考。13、教学程序:情境活动——师生探究——生成知识——应用践行——归纳总结、情感升华4、教学重点: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教学难点: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5、课型:新授课6、教学策略:探究活动法、情境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7、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一、[导人]观看flash:“国旗班战士护旗、升旗仪式”。二、[知识新授阶段]一)因礼仪而优雅《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衣着整洁、得体、朴素、大方,不得穿奇装异服,不得穿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时装。男女同学都不许烫发、染发,不得化妆。不得穿拖鞋、高跟鞋。男女同学一律不得佩戴任何饰件,要适时理发,经常梳洗,勤剪指甲,勤换衣服。1、礼仪(个人的礼仪What)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就个人礼仪来说,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行为检点、仪表端庄、着装得体、讲究卫生等许多方面。情景一:尴尬镜头:元旦,章先生的儿子正坐在门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一响,几个同事来家拜访。章先生高兴地接待同事,并让儿子让出位置,让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似乎没反应,还没好气地说:“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章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同事们只好尴尬地寒暄几句,匆匆离去。而章先生则在尴尬地送客之后,陷入恼羞之中。校园礼仪篇:下列行为是yes或no?2、讲礼仪的意义(作用Why)情景二: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①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P83情景三: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