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月第1卷第3期ChinJCerebrovascDis(ElectrVers).June2007.Vol1.No.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Itig0董万利,殷晓菁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l921年由Barany首次提出,Dix和Ha1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J,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J。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alpi~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1BPPV的概念及属性眩晕为突发性的但客观并不存在的一种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翻滚或飘移感,系前庭半规管系统病变引发人体空间定向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运动性幻觉J。常反复突发,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带来较大影响。真正的眩晕(曾称“真性眩晕”)在发生机制中前庭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与小脑、视觉和深感觉有关。根据病变部位,眩晕可进一步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占80%,由内耳或听神经病变引起)和前表1前庭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l生眩晕病变部位内耳或听神经前庭神经核或脑眩晕的特点程度重,多为旋转性,发作程度轻,以平衡障碍为时间短(分、时、天)主,发作时间长(数十天、数月)眼球震颤的特点短暂,细速,多为水平旋持续,粗大,可为垂直转性或斜动陛耳症状多伴有耳鸣、耳聋多无神经系统体征无有,以脑干、小脑损害表现多见作者单位: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l43··敏使朗眩晕专栏·庭中枢性眩晕(占20%,由前庭神经核或脑部病变引起),二者的鉴别见表ll4J。BPPV是由一定的头位诱发的、持续时间短于30S的剧烈眩晕,多伴有眼球震颤,但无耳聋、耳鸣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数周内消退,少数可复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7~64)/10万。BPPV病例占眩晕病例的20%~50%不等。在美国,约半数70岁以上的老人至少有过1次BPPV_4J。2发病机制和分类BPPV又称耳石性眩晕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为其主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大部分患者耳石脱落的原因不明(可能与前庭老化有关),为特发性(原发性)BPPV;另一部分继发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Meniere病、内耳手术后或使用耳毒性药物后等,为症状性(继发性)BPPVJ。德国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及其他作者的研究均证实,高龄、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卒中可能是BPPV的独立危险因素。l969年Schnknecht发现,生前患BPPV者死后颞骨切片病理检查可见半规管壶腹嵴嗜碱性颗粒沉积,可能源自退变的椭圆囊斑。由于耳石沉积增加了壶腹嵴对重力的敏感性,头位改变时可诱发眩晕和眼球震颤,故由此提出了“嵴顶结石症”假说。Hall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结石”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耳石脱落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部,游离的耳石受重力作用在内淋巴中移动,因其密度大于内淋巴而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发生移位刺激前庭神经,从而产生眩晕和眼球震颤等症状¨。1980年Epleyl6进一步对其做出解释,认为后半规管长臂内淋巴中存在一些微细的飘浮物,当头位移动至激发位(悬头位)时,后半规管成为垂直方向,壶腹嵴位于上方,微粒受重力作用向离壶腹的方向牵引内淋巴,为了克服嵴顶的弹性和半规管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144·2007年6月第1卷第期ChinJCerebrovascDis(ElectrVers)June2007,Vol1No.3内淋巴的惯性,嵴顶和内淋巴需经数秒后才发生移位,这一时间为眼球震颤的潜伏期,眼球震颤的快相则向位置在下方的耳。当微粒移动至半规管较水平的位置时,运动停止,对内淋巴的牵引力亦终止,弹性使嵴顶回至中间位,眼球震颤消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