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2011年4月JOURNALOFSICHUANVol�20No�2�Apr�2011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康藏研究�浅析清代打箭炉锅庄宋家乐�摘�要�打箭炉锅庄是历史上康定城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汉藏贸易的产物。锅庄的兴起促进了汉藏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康定城的繁荣,并使康定城成为商贸重镇,成为汉藏贸易的关键性环节。�关键词�清代;打箭炉;锅庄�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11)04-0001-01�作者简介:宋家乐(1978-)河南太康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邮编:712082)锅庄的产生与打箭炉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茶马互市而产生的,确切的说是茶马贸易的产物,又是内地和藏区贸易的中介机构,清朝时非常兴盛,随茶马互市的沉寂而衰退。一、锅庄名称的由来打箭炉锅庄是历史上康定城特有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其名称如何得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由于运用资料的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别。但总体而言,打箭炉锅庄的得名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锅庄也叫�锅桩�,本是指支撑锅的桩。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常以一口锅放在用三个石头支起的灶上熬茶煮食,呼之为锅桩。有书载�西康人煮食时,恒以长柱形石头三个埋于土中,如栽桩三根形成三角形,上面则置以锅炉,锅桩就形成了�[1]。一些著作中将�桩�记载成�庄�,实为�桩�意。也有住房之意。有�一个三锅桩即为一户人家之说�。�数百年前,康定尚无城市,关外各处来此贸易时,都经常在一定的地区搭起帐篷,竖起锅桩做炊事,以后逐渐在这些地方建起房屋供作来往商人堆货、交易的处所�[2]。因此康定锅庄源于锅桩。锅庄在藏语里有�谷昌�之说,是�代表�、�使者�之义。其意为明正土司所管辖的范围内分别居住在康定、道孚等的四十八家土百户,锅庄就是其所属四十八家土百户派驻打箭炉的全权代表居住的地方,听候明正土司的派遣,下达明正土司的指令,并办理百户交办事宜。锅庄在藏语也叫�果萨�,是�院坝�之意。打箭炉的任何一家锅庄都有一个相对较为宽阔的院坝,除用来拴牦牛、骡马以外,还可供茶商卸货,搬运工搬运,缝制工人包装茶叶等。藏语也有称锅庄为�谷章�或�古曹�的,是�贵族�、�贵人�之意。打箭炉之锅庄是贵族、达人所居之地,锅庄的主人曾经都是明正土司的大大小小的辅政臣子,他们有钱有势,是当地的达官显贵。后来随着汉藏贸易的快速发展,锅庄从原来的政治机构转而成为经济机构。国家形式的变化(大一统)使明正土司的势力渐渐消弱,锅庄主自然不再担任明正土司的辅臣。鉴于康区藏族社会的独特,锅庄主的影响以及和明正土司所保持的依附关系依然存在,这一名称被保留了下来。侍贡这个说法来自�康定县图志�。与�谷昌�说相同,认为侍贡就是明正土司所属四十八1家土百户派驻打箭炉的使者,以供调遣和传达命令。谭英华先生在�说锅庄�中提出:�锅庄是一种源于土著康人的家庭组织,他在初期具有农民家庭的一切特质,是康区社会结构的核心�[1]。郭昌平先生也赞同此点,并在文章�康定锅庄的由来及演变�中说,锅庄逐渐发展成为�明正土司当时属下的一种组织结构,类似现在部队中的连、排、班这样的组织�[3]。阿佳卡巴来自藏语拉萨方言,�能说会道的大姐姐�的意思,又具有对锅庄主人能力的赞誉之意味,后来渐渐衍化为对锅庄这个特殊机构的称呼,是指�住着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人的地方�。从时间上来看,此称呼较其它称呼出现得晚些。从锅庄称呼的来源可以知晓:打箭炉锅庄早期并非商贸组织,后因�关外大小土司朝贡差务日繁,原有锅庄不敷应用,由四家增为十三家,代分差务。嗣因贸易日繁,锅庄建立益多�[4]。且在发展过程中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政治组织�变成来往商人临时居住的旅店和存放商货的货栈�[5]。逐步成为商贸代理组织。笔者十分赞同上述观点。那么锅庄何来?数量又为几呢?二、锅庄的产生及数量锅庄的产生并不是始于汉藏贸易,它是�茶马贸易�的产物。历史上的汉藏贸易的主题是茶马贸易。而在宋至明时期,藏汉贸易主要集中在生产茶叶的雅安、名山等地,那时的康定,据任乃强先生考订:�余考元明时,打箭炉仅属小村,宋以前则荒谷耳�[6]。打箭炉�本非市场,自唐以来,随茶马交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