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病情观察如何做好病情观察李继红一病情观察的概念•病情观察:即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患者信息的过程。二病情观察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在患者的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可以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的征象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三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病情观察中要求具有去伪存真、详细分析、反复印证的能力以便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认真记录观察的内容。•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力,要做到“五勤”,即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认真仔细的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预见病情变化,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四病情观察的方法•护理人员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达到全面准确收集患者资料的目的,此外,还可利用相应的辅助仪器,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视诊: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之一,即用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状态的检查方法。视诊可以观察到患者全身的状态,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从患者入院直至出院,通过连续或间断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面部表情,姿势体位,肢体活动情况,皮肤、呼吸、循环状况,分泌物、排泄物的性状、数量,以及患者与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等一系列情况,并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表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观察重点。听诊:利用耳直接或借助听诊器或其他仪器听取患者身体各个部分发出的声音,分析判断声音所代表的不同含义。通过耳直接听到咳嗽,可以通过咳嗽的不同声音、音调,发生持续的时间,剧烈的程度以及声音的改变来分析患者疾病的状态。借助听诊器可以听到患者心音、心率、呼吸音、肠鸣音等。触诊:通过手的感觉来感知患者身体某部位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如用触觉来了解所触及体表的温度、湿度、弹性、光滑度、柔软度及脏器的外形、大小、软硬度、移动度和波动感等。叩诊:通过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被检查部位体表,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所感到的震动和所听到的音响特点来了解被检查部位脏器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密度,如确定肺下界、心界大小、有无腹水及腹水的量等。嗅诊:利用嗅觉来辨别患者的各种气味,判断与其健康状况关系的一种检查方法。患者的气味可以来自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以及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对患者的观察除以上五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与医生、家属、亲友的交流、床边和书面交接班、阅读病历、检验报告、会诊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达到对患者疾病全面、细致观察的目的。五病情观察的内容一般情况的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意识状态的观察瞳孔的观察心理状态的观察特殊检查或药物治疗的观察(一)一般情况的观察1、发育与体型:发育状态通常以年龄与智力、体格成长状(如身高、体重及第二性征)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综合判断。成人发育正常状态的判断指标包括: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胸围约为身高的1/2;双上肢展开的长度约等于身高;坐高约等于下肢的长度。体型是身体各部发育的外观表现,包括骨骼、肌肉的成长与脂肪分布的状态。临床上分三型:①匀称型(正力型):身体各部分匀称适中。②瘦长型(无力型):身体瘦长,颈长肩窄,胸廓扁平,腹上角<90º。③矮胖型(超力行):身短粗壮,颈粗肩宽,胸廓宽厚,腹上角>90°。2、饮食与营养状态:通常可根据皮肤的光泽度、弹性,毛发指甲的润泽程度,皮下脂肪的丰满程度,肌肉的发育状况等综合判断。营养状态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因素有关,是判断机体健康状况、疾病程度以及转归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上可分为良好、中等和不良三个等级。3、面容与表情:疾病及情绪变化可引起面容与表情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病情自然、大方,神态安逸。患病后,通常可表现为痛苦、忧虑、疲惫或烦躁等面容与表情。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