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讲稿(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指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部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域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一般在30分钟症状消失。可以反复发作。但传统的定义为24小时内症状完全消失,病因: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液动力学改变;脑盗血综合征、颈椎病等。临床表现•中老年人,男>女•急性起病,5分钟达高峰,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或黒蒙•恢复快,<24小时完全恢复,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刻板发作,有中风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常见症状:对侧肢体的无力或偏瘫,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交界区域的缺血。•特异性症状:•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黒蒙或失明,对侧偏瘫或感觉异常•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失语症:优势半球病变•颈内动脉可能的TIA•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对侧同向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表现•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常见,为脑干前庭系统缺血,当有耳鸣时,为内听动脉缺血所致。•2)特征性症状:•跌到发作:脑干缺血导致下肢突然失张力,无意识障碍,持续数秒钟•短暂性全面性遗忘(TGA):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缺血,发作时短时间内记忆障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其余各项功能正常。•双眼视力障碍:枕叶皮质缺血,导致短暂性皮质盲。•椎基底动脉系统可能的TIA•急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构音障碍•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意识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运动障碍•眼外肌麻痹。•辅助检查多数患者影像学检查正常,少数MRI有缺血灶,TCD发现有动脉硬化的改变,还可以发现微栓子。对所有TIA的患者均应检查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等。•诊断:依靠病史,诊断明确后进一步寻找病因。•鉴别诊断1癫癎:尤其是部分发作,表现为短暂性肢体抽搐,持续时间短,EEG异常,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异常。2梅尼埃病:青年女性多见,有眩晕、耳鸣、听力减退三主征,伴有恶心、呕吐等,时间超过24小时,有眼震。3晕厥:阿-斯综合征等其它引起全身供血不足的心脏病,表现为头昏、晕倒、意识障碍,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ECG异常。4周围神经功能改变: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可出现短暂性全脑供血不足。颅内肿瘤、血肿、寄生虫可以表现为TIA症状。5偏头痛:可有偏盲和轻瘫,但多见于年轻人,有剧烈头痛,发作时间超过24小时。6、RIND,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3周内完全或绝大部分功能恢复。7、MS、颅内肿瘤等有时表现为TIA,需重视。•治疗目的:寻找并消除病因、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1病因治疗诊断TIA后要积极寻找病因、控制卒中危险因素:控制高血糖、高血脂;检查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作颈内动脉剥离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2预防性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2)抗凝3)扩血管和扩容4)中医中药•3脑保护剂:频繁发作,影像学上有缺血灶,可予以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也可以选用脑合素等。•4手术治疗。动脉支架、内膜切除。•预后:不治疗1/3继续发作,1/3缓解,1/3发展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定义:由于脑动脉主干或皮层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形成血栓,引起其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一、病因:•动脉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伴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加重动脉硬化,病变部位在500um以上的血管,见于动脉分叉处。•动脉炎,血液系统病变,动脉本身发育不良,药物性等•其它: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可能与血管痉挛、蛋白C和蛋白S异常等有关。•二、病理•病理分期:超早期:6h内,不明显,有细胞肿胀急性期:6~24小时:细胞因缺血而肿胀、变软坏死期:24h~48h:神经细胞消失,炎性细胞浸润软化期:3天~3周:软化、坏死恢复期:3~4周后:吞噬细胞吞噬,形成胶质斑痕和中风囊•三、临床表现共同特点:发病年龄大,安静时起病,有TIA前驱症状,意识障碍轻或无,病情缓慢进展,1-2天达高峰。青年人以动脉炎多见,有原发疾病的病史,在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临床症状。•颈内动脉闭塞:症状差异大,可以不出现临床症状,也可以表现为一过性黑蒙Horner征,对侧三偏征,优势半球有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