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EngineeringVolume1·Issue3·September2015www.engineering.org.cn视觉假体:技术和社会经济挑战JohnB.Troy摘要:视觉假体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市场。最初,视觉假体用来治疗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导致失明的患者。2015年7月下旬,视网膜假体首次用于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假体适用于治疗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而其他大部分视网膜神经元完好的疾病。而对视网膜输出功能完全丧失的眼部疾病,则需要植入与视觉中枢进行接口的假体类型。目前正在研发的中枢视觉假体的代表是视皮层假体。本文探讨了视觉假体所面临的技术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挑战。关键词:神经假体,视觉,眼部疾病,功能恢复,康复1视觉假体发展历程1.1发展之初帮助盲人恢复视觉的技术可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剑桥大学的G.S.Brindley和W.S.Lewin在一位失明的52岁女性患者身上进行了视皮层假体的尝试。Brindley和Lewin试图通过电刺激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来产生视觉感受。当时,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大脑枕叶皮层是对视觉信息进行高级处理的中心,并且证实了对这一部位进行电刺激可引发称为光幻觉的视觉感受,即在视觉区域产生光点感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证明即便失明多年,也可通过电刺激诱发光幻觉。第一例视觉假体试验的结果令人倍感鼓舞,Brindley和Lewin在论文的结论中预言,若将他们的假体原型加以改进就能“使失明患者不仅在走路时可避开障碍,还可阅读打印或手写文章,阅读速度甚至可能与正常人相比”。1.2兴衰过程视觉假体自发展之初到现在的几十年来经历了兴盛和衰退,其兴衰历程可作为医疗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个案来研究。Brindley和Lewin的大胆预测的失败给视觉假体领域的研究热情泼了一盆冷水。一项医疗技术的发明者需要在狂热推介产品以获得上市资金支持与避免过分夸大短期效果而带来损害效应之间谨慎前行。发明者需要善于定义现实中的里程碑,同时,还要阐明其更有意义的长期效果。投资界已习惯了技术发展的历程,而患者由于渴望治疗易受到夸大效果的影响,同时一旦疗效没有达到预期,就很难谅解。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要实现Brindley和Lewin所提出的视觉功能将很快由视觉假体重建的预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有的视觉假体还远达不到他们提出的视觉功能水平,而且还存在许多Brindley和Lewin没有预测到的技术难题等待解决。1.3近期发展由于近年来取得的一些重大研究进展,目前人们对视觉假体的兴趣重新被燃起。由美国超视公司(SecondSight)和德国视网膜植入技术公司(RetinalImplantAG)生产的视网膜假体现在已成为临床产品。最初视网膜假体针对的是视网膜色素变性(RP)导致的失明患者。2015年7月,视网膜假体首次应用于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RayFlynn,80岁,就诊于英国曼彻斯特皇家眼科医院。RP和AMD都是由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受损而导致的失明。RP的发病率显著低于AMD,且好发于相对年轻的患者。因此,将视网膜假体应用于RP患者具有突出意义,紧随其后的是AMD患者。当然,对于投资者来Biomed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NorthwesternUniversity,Evanston,IL60208-3107,USAE-mail:j-troy@northwestern.eduReceived2August2015;receivedinrevisedform27August2015;accepted6September2015©TheAuthor(s)2015.PublishedbyEngineeringSciencesPress.ThisisanopenaccessarticleundertheCCBYlicense(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by/4.0/)英文原文:Engineering2015,1(3):288–291引用本文:JohnB.Troy.VisualProstheses:TechnologicalandSocioeconomicChallenges.Engineering,DOI10.15302/J-ENG-2015080MedicalInstrumentation—PerspectiveResearchMedicalInstrumentation—Perspective277Researchwww.engineering.org.cnVolume1·Issue3·September2015Engineering说,将这项技术应用于AMD患者的潜力极具吸引力,因为AMD患者数量很多,而且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类患者必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显著增加。确实,开发出将该新技术应用于AMD患者的潜能是必然的趋势。这是由于开发与中枢神经系统接口的技术成本高昂,如果没有日后在大量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