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广西武宣县二塘镇中学刘文扬[内容摘要]: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抓起,打好文明礼仪教育基础,在学校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树立德育教育品牌,形成持之以恒的文明养成教育,塑造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文明氛围,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关键词文明礼仪标志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为此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力求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的局面,在文明礼仪教育上取得突破,并以此带动学校其它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完善素质教育的需要。“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根本要求。礼节,即表示尊重、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敬礼、握手、献花、拥抱等。礼貌,即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可认为是礼貌的规范和表现。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具体包括礼仪、礼节、礼貌三方面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76亿,生活在亿万个家庭中。他们的健康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际交往愈加频繁,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关系不仅关系到个人,同时更是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事关国家的荣辱,因此不可不慎,不可无礼。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无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个性不断地完善,培养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讲文明、懂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走向社会进行交往的必备素养,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在生源方面差异较大,构成复杂:一是来自本地农村家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