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1期运城学院学报Vol.28No.12010年2月JournalofYunchengUniversityFeb.2010试论柳宗元对苏轼贬谪生活之影响赵雅娟(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摘要:柳宗元与苏轼同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在政治生活上二人也有类似遭遇。苏轼称柳宗元与陶渊明为他的“南迁二友”。柳宗元是个哲学家、思想家,而苏轼相对来说更是一个生活上的智者。柳宗元拥有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却没有苏轼解脱自己的智慧。而苏轼具有这种智慧,但却没有摆脱桎梏、深入思考的能力。但是柳宗元精神中所包含的屈骚精神,同样始终存留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使苏轼丰富的诗人情怀更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执着,他用这种执着去爱和关怀整个世界与人生。关键词:柳宗元;苏轼;南迁二友;智者;屈骚精神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08(2010)01-0041-03一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中,像柳宗元这样拥有极端评价的人物可能很少存在。他既是“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的战友,被宋代的士大夫们所推崇,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追随王叔文进行“永贞革新”而遭到极大的毁谤和打击。作为宋代极富影响力的著名诗人、“蜀学”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曾经在给朋友写的一封尺牍里讲到:“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1]1623在贬谪期间,柳宗元和陶渊明被他视为“南迁二友”,确实不能说是对于这两个诗人的比较单纯的偏爱。分析探究苏轼对于其“南迁二友”的真正的会心所在,是深入了解苏轼人格及其审美态度形成的重要机枢。苏轼作为封建社会具有典范性的士大夫,他对于柳宗元的看法也不能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常态。他对待柳宗元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苏轼同柳宗元一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对于柳宗元的才华深深佩服,受其影响比较深。另一方面,苏轼在宋代的意义,是他的自由洒脱,同当时的道学家程颐等人极为不合。但是苏轼的自由在于他能够在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范围内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儒家道德及儒家从董仲舒时传下来的“天人相应”等观念深信不疑。所以他对柳宗元追随王叔文进行改革,以及柳宗元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表示激烈的反对。也就是说他一方面钦佩柳宗元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反对柳宗元思想最深刻的地方。那么苏轼到底接受了柳宗元什么东西?他为什么又那么推崇柳宗元呢?从现存的评论看,苏轼对于柳宗元推崇最多的就是他的诗歌艺术水平。但是,依照儒家“文如其人”的观点,苏轼既已认为柳宗元的人品不足一提,那么他又有什么必要推崇他的诗歌创作呢?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人品是比个人才华还要重要的评价标准。苏轼这样一个极注重道德评价的士大夫,可以放弃这个神圣的标准独独取中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吗?应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二在哲学观和政治观方面,苏轼与柳宗元具有激进与保守之别,但同样的儒学背景也使苏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赞同柳宗元的一些观点。比如他的《论封建》就认为:“自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皆废。”[1]157在关于人生终极价值方面,他们也同属于货真价实的儒家思想。“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在他们的心里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被贬谪期间,他们虽然个人排解方式不同,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则是一致的,他们都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贡献给了思想学术方面。柳宗元的大部分论文和文章作于在永、柳期间。“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2]130苏轼也在黄州、惠州、儋州完成了他的几部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和新解。“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舍弟已了却《春秋》《诗》。虽拙学,然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也。”[1]1457不能不说是“异代而同心”。而决定·14·*收稿日期:2009-11-06作者简介:赵雅娟(1978-)女,陕西蒲城人,文学硕士,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助教。他们生活态度的出发点却是非常不同的。柳宗元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虽然信仰佛教,但是主要兴趣在于佛教精神的理论系统。苏轼喜欢佛教,则主要得益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