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不适或有不适但能够耐受,再逐渐增加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适用于伴有情感焦虑、抑郁和失眠的患者。单用新型抗抑郁药物如5�羟色胺递质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百忧解)被证明无效,但发作频率较高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合并使用会起协同作用,建议短期使用。不良反应常见嗜睡、疲劳、口干、便秘、心动过速、视物模糊等。2.5�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苯噻啶及甲基麦角酰胺均为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由于其作用不专一,不良反应多,故虽有预防作用,但目前已不用于预防偏头痛。3�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对于那些应当避免药物治疗的人群来说,例如已经怀孕和可能怀孕的妇女,非药物治疗是必须的。肥胖、抑郁、焦虑、心理压力骤增事件发生常常作为偏头痛的并发疾病而存在,而且影响是双向的,治疗这些因素对预防偏头痛具有重要意义。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生物行为训练(如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压力控制)、物理疗法、教育、生活方式改变或健康生活方式训练。认知行为治疗是经验性方法,通过帮助患者了解区分某些会加重或者引起持续性头痛的因素(激发点、应激源、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通过此法可以有效控制抑郁、焦虑、恐慌发作、强迫观念、饮食睡眠失调等偏头痛并行疾病。患者应当在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治疗急、慢性偏头痛。3.1�生物反馈治疗流程能够增加患者将一些随意的生物功能转化成可控性生物功能的知觉,这些功能与交感神经的唤醒有关,比如改善循环和降低肌肉紧张性。3.2�放松疗法能够减少患者对压力的生理反应,降低交感神经的唤醒,同时增加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放松疗法通过精神病学家、精神卫生中心、相关的专业镇痛中心或者患者通过手册学习来实现。这些放松行为包含:膈肌呼吸法、视觉想象、冥想、祈祷、瑜伽、自我催眠,或其他方法等。这些方法需要通过规律的训练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3.3�另外,对患者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保持规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尤为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规律的饮食、健康菜谱、规律的锻炼、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戒烟。鼓励自我放松、舒压和控制情绪。偏头痛的治疗与否常常由患者自己决定。医生给予处方后,由患者自己决定在何种情况下治疗、何时治疗、如何治疗、是不是要改变生活方式。通过对患者的教育干预之后发现能明显改善疼痛发作的频度、程度和间期;提高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降低抑郁;减少患者门诊率,减轻社会负担。4�偏头痛治疗展望Ayata等通过大鼠试验发现,长期应用一些预防性抗偏头痛药物(托吡酯、丙戊酸钠、普萘洛尔、阿米替林和二甲麦角新碱)能够抑制皮层传播抑制(CSD)。他们认为这是这类药物的作用模式。但是,因为目前并无临床证据显示CSD与无先兆的偏头痛有关,他们在实验中的用药剂量要比普通预防偏头痛的剂量要大得多,且现在已经能证实在遗传突变上没有基因与CSD阈相关,所以,关于CSD提供的可能的治疗靶点问题尚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枕神经和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似乎是有希望的偏头痛预防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和拒绝药物治疗的患者。卵圆孔未闭患者有先兆的偏头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先兆的偏头痛。一些回顾性分析和非对照性研究发现:经皮卵圆孔闭合手术后患者偏头痛的发生率也减少。这在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中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其他对照性实验正在进行中。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朱宏,许丽萍(武警总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39)do:i10.3969/.jissn.1008-1089.2010.09.008��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偏头风�、�额角上痛�、�头半边痛�、�头角痛�、�厥头痛�等范畴。1�病因病机引起偏头痛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和内伤不足,且以内伤为多见。外感偏头痛,多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寒湿、热邪致寒凝血滞,络道被阻,或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或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而致偏头痛。内伤偏头痛,常因情志失调,郁火上扰,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逆上犯于头而致;又有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而致偏�20��专题笔谈������������������������(总660)中国临床医生2010年第38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