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Ξ钱铭怡ΞΞ1王慈欣1刘兴华2(1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100871)(2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89)摘要目的:研究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被试41名,采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词与非词不同比例条件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被关注词、被评价词、躯体威胁性词、中性词和非词)的注意偏向。结果:在词和非词比例高的条件下,高社交焦虑组在负性评价词和受他人关注词上的Stroop效应显著大于低社交焦虑组。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评价和他人关注的词语存在注意偏向。关键词:社交焦虑情绪Stroop范式注意偏向1前言社交焦虑障碍也被称作社交恐惧症,是指对一种或者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显著并且持续的害怕[1]。社交焦虑障碍者害怕公共表演情境和社会交往场景,前者包括在公共场所演讲,在别人面前吃东西等,后者如参加聚会或者约会。除了心理上的害怕,很多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症状,比如脸红、发抖、出汗、大小便急等。社交焦虑障碍目前已经成为继酒精滥用和抑郁之后的第三类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年患病率为7.9%,终生患病率为13.3%[2,3]。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障碍的认知过程,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社交焦虑障碍者对威胁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而且这种注意偏向还存在于社交焦虑个体之中[4,5]。但是这种信息的特异性究竟如何依然存在争论。有的研究者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威胁信息会引起注意偏向,即威胁特异性假说,也有的认为存在普通威胁信息就会引起恐惧病人的注意偏向,即广泛威胁性假说,第三种理论称为当前关注假说,该理论认为个体关心的信息,无论其是否具有威胁性,都能够引发注意偏向[6,7]。三种假说都得到了一定的实验验证。还有研究者发现不同的实验设置(比如压力情境的引入,个体的努力程度,实验中词和非词的比例)会影响社交焦虑障碍被试完成Stroop任务的策略继而影响反应时[8]。研究者认为,可能是被试的策略性行为,即为了避免对相关威胁性信息加工的行为,进一步引发了更高的焦虑,同时又反过来促使焦虑障碍个体进一步采取策略性行为。这种对威胁干扰效应的策略性压抑,以及这种压抑发生作用的机制,对于致力于通过对认知策略的调整来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者是有价值的。从前人研究可以看出,社交焦虑的个体对于威胁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但是目前为止不同研究的结果还不太一致,社交焦虑个体偏向的信息是否具有特异性;社交焦虑个体是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策略,还不清楚。对于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我们对于焦虑个体认知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当前社交焦虑研究领域内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以西方人为被试,国内关于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选择性注意偏向的研究还很少。只有陈曦[9]采用点探测范式,研究了威胁和非威胁两种实验情境下中国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与非威胁性情境相比,被试在威胁性情境下倾向于对威胁性词语警觉。目前,国内还没有研究采用Stroop命名任务来研究社交焦虑个体对社交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情绪Stroop命名任务,考察不同类型的刺激材料(负性评价词,表达被他人关注的词,躯体威胁性词,中性词和非词)和词与非词的比例(3:1或者1:3)对社交焦虑高低组注意偏向的影响。希望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中文词语对中国社交焦虑高低被试注意偏向的影响,检验威胁特异性假说,广泛威胁性假说和当前关注假说;同时探讨在词与非词不同的比例下,社交焦虑高低组个体策略的使用情况。本研究预期,社交焦虑个体偏向的信息可能具有特异性,即对于不同类型的刺激材料社交焦虑高分组个体的反应会不同,负性评价词,表达被他人关注的词可能会引起社交焦虑高分组被试Stroop任务中更大的干扰效应,而躯体威胁性词不会有这一效应。不同的词与非词的比例下被试的反应可能不同。2对象和方法2.1对象本研究在北京大学本科生中发放社交恐惧的问卷500份,包括社交恐惧问卷和社会交往焦虑问卷[10]和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11]。根据被试在这三个ΞΞΞ通讯作者:钱铭怡,女。E2mail:qmy@pku.edu.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30370483)。1296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