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haiEconomicManagementCollege第10卷第3期2012年5月Vo1.10No.3May2012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以江苏省为例石磊,姚惠泽(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角度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率进行分解,可发现资本深化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边际产出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另一方面又通过资本收入份额和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压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利用剩余法对江苏省1994""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除1908年外,其余年份均出现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多数年份江苏省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为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进而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未来江苏省应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人1:3红利期限。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88(2011)03—0001---O8一、引言自1998开始,中国经济开始由供给不足向需求不足转变,此后中国经济一直饱受需求不足的困扰,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加大①。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扩张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需求,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则制约着消费规模,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收入差距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点。2O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着重从城乡之间、区域(东中西部)之间、行业群体之间等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李实,1999;刘文斌,2000;余永定,2000;袁志刚,2002;马强,2004)。随后学者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初次分配领域,指出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偏低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2010年5月,中华总工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劳动收入占比连续22年下降,从1983年56.5%的峰值持续降至2005年的36.7%,这与世界上多数国家55%~65%的占比相差较大。图1显示了1993~2009年中国和江苏省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劳动报酬份额在1993从1997年47.34%的峰值下降至2003年的45.24%,此后开始加速下降至2007年的39.51%,2008年开始有所回升,并在2009年回升至45.96%,但仍低于峰值。并且江苏省的劳动占比在所有年份都低于全国水平,罗长远、张军(2009)也指出了江苏省的这一特征。收稿日期:2012—05—20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江苏经济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研究”(项目号:IOEYB016),河海大学中央高校项目“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江苏的产业数据”(项目号:10B101—19)。作者简介:石磊(1958一),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姚惠泽(1979一),女,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一1一万方数据理论探索石磊等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第10卷第3期0.550.500.45需0.400.35+全国调整前一全国调整后江苏调整前江苏调整后哥譬器昌吕苫g害譬罟吕222年份图11993年以来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也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理论相冲突,因为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得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应该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例,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李稻葵等(2009)从宏观的角度指出,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u”型关系,而我国正处于这一曲线的下行区间,所以占比下降是正常的。白重恩等(2008)以企业层面的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产品市场垄断增加和国有企业改制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改变,是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两个因素引起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随后白重恩等(2009)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真实幅度进行了测算,指出劳动占比的下降主要来自农业向非农部门的结构转型,而农业部门的劳动报酬占比最高,否定了“资本对劳动的侵占”。罗长远、张军(2009a,2009b)也对劳动收入份额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了分解,并运用1987~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发现了FDI、经济发展水平、民营化与劳动报酬占比成负相关,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财政支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