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煮海为盐”的书“做出来”的书——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前天(2006年5月2日)下午,我去书店,偶然看到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已经摆上书架,一阵欣喜,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回到家化了两个晚上读完,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激动、喜悦之情难以抑制,忍不住要将此书推荐给教育界的同仁,尤其是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和学校的校长们。这是我近来读到的又一本“实例教育管理学”,对如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管理好学校,很有帮助和指导意义,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会有与我同样的感受。李希贵从一名语文教师做起,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到xx市教委主任、xx市教育局局长,成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是什么“秘诀”使他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从一个班主任走到一个地级市的教育局长,被称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呢。也许从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段话中能找到答案:“如果从做教导主任算起,在管理岗位上我也已经有了二十多个春秋,尽管不能自诩为老将,但毕竟也不能在朝气蓬勃的新兵队伍里装模作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清楚的是,如果不做什么事情,就不会有思考,所以,书中的文字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更贴切。没有管理工作的实践,我甚至一句话也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段人生经历。”李希贵成功的“秘诀”或者说“真经”就是:实践并思考。阅读这本书,就是阅读李希贵的实践,就是阅读李希贵的思考,并能从中取到成功的“秘诀”和“真经”。这是一本教育管理随笔,收录的文章大多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各种教育报刊上的文章。之所以用《学生第二》作书名,作者的意思是: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盯着目标而不去思量自己屁股所坐的位置,说不定会闹第1页共3页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事实上,这样一的笑话在我们的学校管理中比比皆是。李希贵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从这些别人看来习以为常、不足挂齿、司空见惯的笑话中,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悟出管理中的真谛,从而避免笑话的再次发生,使得管理工作逐渐走向人性、理性与科学。全书共收录教育管理随笔49篇,分为“经营学校文化”、“打自己鲜明的旗帜”、“在校园里创造市场”、“让资源流向哪里”、“学会终点思考”、“张扬教学个性”、“换药不换汤”、“做希望经销商”、“共同走过”等九辑。单看这些耳目一新的题目,就能激发起我们的阅读兴趣;读了文章,你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完全书,你还会发现本书有以下特点: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审视教育。作者说。“我的读书生活更多的是为了擦亮教育的第三只眼睛。因而,我的选择显得有些特别。我读的比较完整而又能够促使我行动的大多是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著作。”在作者列出的“给我影响最大的几部书”的目录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也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书,有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X8226;圣洁的《第五项修炼》;有世界著名企业管理思想家迈克尔X8226;哈默的《新组织之魂》;有美国化妆品公司老板玛丽X8226;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有彼得X8226;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和《旁观者》;还有哈罗德与海因茨的《管理学》、路长全的《软战争》、余世维的《赢在执行》、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等等。作者把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经验、思想、原理运用到教育管理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作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擦亮教育的“第三只眼睛”,站得高,看得清,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与片面。喜欢说学校里的故事。阅读这本书,你会有一种明显的感觉,那就是作者对学校有化不开的情节,几乎每篇文章都会说到作者在学校里经历的一些故事,对当教师、当校长的经历难以忘怀。从高密四中到高密一中,从高密的学校,到潍坊的学校,再到作者考察过的全国各地的学校;大到人事制度改革、第2页共3页分配利益调整、学校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经营,小到对图书管理员的尊重、维修工的积极性调动、校医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