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第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前期延安文学创作偏向述评张根柱(临沂师范学院科技处,山东临沂276000)摘要:抗战初期,延安文艺界的部分文学创作出现了以下三种偏向:第一,以牺牲艺术真实为代价,凭空捏造一些惊险离奇的情节,借以吸引读者。第二,试图把文学创作的主题囿于某种思想、某一主义的范围之内。第三,过于强调主题的思想性、题材的时代性,相对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品格。经过延安文艺界的努力纠正,上述倾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克服。关键词:延安文学;偏向;意识形态;艺术性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06)04-0543-05收稿日期:2006-03-15作者简介:张根柱(1969-),男,山东兖州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纷纷涌入内地,出现了文化中心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趋势,进步的新文艺与内陆地区的接触进一步扩大与深化。在这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作家一方面要负荷起抗战救国的时代重任,一方面又要把五四文学的精神火炬传承下去,在求得民族解放的同时,把五四文学中“人的解放”的主题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被誉为“抗战圣地”的延安实现这一历史要求,对于每一位延安作家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抗战初期,中国作家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很难让他们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高涨的民族情绪在文学创作中大面积地爆发出来,有关抗日主题、题材的作品充斥于文学的各个门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作家们似乎忘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启蒙重任,文学天平出现了明显的倾斜。上述情况,在国统区文艺界和延安文艺界都曾经出现过。在延安文艺界,相当一部分作家把主题的思想性、政治性与题材的时代性、重大性当作自己文学创作的唯一目标。为了使作品具有宣传抗日的效果,延安作家往往通过下述几种创作方式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第一,尽管没有某种生活经历、某些生活体验,或对笔下的人物没有深刻的了解,但是为了表现抗日这个时代主题,作家便不惜以牺牲艺术真实为代价,凭空捏造一些惊险离奇的情节,试图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达到反映抗战生活、塑造抗日英雄的目的。此类作品虽然表面上披着一层抗日的外衣,但在骨子里依然掩饰不住生活的贫乏与空虚。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作家占有材料,而是材料在牵着作家的鼻子走,作家根本谈不上对生活有什么独立的思考与深刻的发掘,更不要说有什么创作个性可言。由于缺乏生活实感,作品中的抗战生活与抗日英雄往往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丁玲在《材料》一文中曾对这种创作现象有所描述:一个没有到过东北的作家,却在写着一个共产党员在苏联边界上夜行的故事;一个只远远地看过几眼日本俘虏的人却在创作着有关日本军队的长篇小说。既然如此,作品中出现这样的描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在写水的时候,会有‘一涓平的水滔滔而流’,而在写下雪天会有‘一会儿四周山头上的云彩便不见了,而鹅毛大的雪片纷纷的飞着’这样的描写。写夜晚会‘没有云,也没有星星’。”[1]作家的上述创作倾向引起了延安文艺界的高度重视。围绕着碧野的小说《乌兰不浪的夜祭》所展开的批评,显示了前期延安文艺界在抵制这种创作倾向方面所做的可贵努力。345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284,2006这篇被编者称誉为“幽美的作风”的小说发表于《文学月报》第三卷第二、三期合刊上,作品的主题显然与民族抗战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凸现这个时代主题,作者碧野煞费苦心,主要采用下列两种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渲染力:第一,作品发生的地点设在内蒙,其异域情调可以满足大部分读者的好奇心理;第二,在作品的总体构思上,采用情与仇的情节结构与变相的“才子佳人”模式来增加作品的传奇色彩。除此之外,碧野还不惜以大量华丽的辞藻来对这篇作品进行文学上的修饰,“幽美的作风”的赞誉实大多源于此。由于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再加上作者过于注重作品的传奇色彩,作品的表现重点不但没有放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而且作品中的很多细节也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生活细节在作者的头脑中如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