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乳突炎8B陈璐Page2中耳乳突炎相关知识概述中耳解剖结构1、鼓室——也就是中耳腔,形状好像一个直立火柴盒,是位于鼓膜和耳蜗底的中间空间。包括鼓膜、听骨链与鼓室肌。鼓膜在中耳的外侧,呈漏斗状,除保护中耳、内耳外,主要起传音和扩音作用;听骨链由锤骨、砧骨、蹬骨依次连接而成,除有传声、扩音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耳的作用鼓膜在声音的传导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旦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鼓膜穿孔,听力必然会受到影响。2、咽鼓管——是连接鼓室与鼻咽部,成人长约3.5厘米,近鼓室段为骨部经常是开放的。近鼻段为软骨部,可缩小或扩大,平时是关闭的,当吞咽、咀嚼、打哈欠或用力擤鼻时才开放,使鼓室内外压力得以调节,并有引流作用。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直,口径相对较大,因此,当鼻或鼻咽部感染时较成人易患中耳炎。3、鼓窦——是乳突与鼓室相连的小腔。鼓窦粘膜与鼓室咽鼓管粘膜相连的,能起到引流分泌物作用。4、乳突——位于鼓室的下方,内含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气腔。若按压乳突部有疼痛,则表示乳突有急性炎症,因乳突气房与中耳腔粘膜相连续,当患有中耳炎长年不愈,则称为慢性中耳乳突炎。Page3听骨链由锤骨、砧骨、蹬骨依次连接而成,除有传声、扩音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耳的作用Page4病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导致慢性中耳乳突炎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或为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的一些慢性病灶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亦为重要原因。其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其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亦可见到厌氧菌的感染或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Page5症状及分型临床症状: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分型:(1)单纯型:最常见。多在反复发作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炎性病变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临床特点为:耳内呈间歇性流脓,感冒时流脓发作或流脓量多;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无臭味;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肾形的中央性穿孔;鼓室粘膜微红或苍白、增厚;耳聋为轻度传导性耳聋。(2)骨疡型:多由急性坏死性中耳炎迁延而来。病变可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等可发生坏死。中耳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多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其临床特点是:耳内持续性流粘稠脓,常有臭味;鼓膜呈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长蒂的息肉从穿孔处脱出,可堵塞外耳道,妨碍引流;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耳聋。乳突X线拍片可发现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阴影,可伴轻微骨质破坏。此型中耳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3)胆脂瘤型:胆脂瘤为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的成份为脱落的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为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相连。胆脂瘤形成后,直接压迫周围骨质,或其基质的炎性肉芽组织产生的多种酶和前列腺素等物质的作用,致使周围骨质脱钙,骨壁破坏,炎症循此向周围扩散,可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本型的临床特点为:耳内长期持续流脓,可多可少,有特殊恶臭;听力损失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鼓膜穿孔多为松驰部或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豆腐渣样物质,且有奇臭。乳突X线拍片或颞骨CT扫描显示在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区,边缘浓密、整齐。Page6治疗中耳炎急性发作期,予抗生素对症治疗。慢性迁延,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伴中耳乳突炎,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Page7手术方式1、咽鼓管功能良好,听力为传导性聋或轻度混合型聋,鼓室粘膜正常的患者可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以清除病灶,开放全部气房,切除外耳道后上骨壁,同时又保留中耳残存的传声结构。2、鼓膜紧张穿孔者可行鼓膜修补术,主要使用颞肌筋膜。3、化脓病灶或胆脂瘤伤及听骨链,行听骨链重建术。Page8术后并发症1出血2感染3眩晕4听力下降5面神经损坏6颅内并发症:脑脊液漏颅内感染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