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通过对XX县区秦巴山区典型贫困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刻剖析,指出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低等主要症结,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对策,并总结了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秦巴山区;陕西城固20XX年6月1日至9月30日,笔者积极参与全县广泛开展的“干部下基层、服务零距离”活动,被组织安排到XX县区天明镇中台村开展为期近4个月的社会生产实践调研活动。根据省委、市委“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XX县区委“三进三促”工作要求,及时深入中台村与村“两委”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摸排、与群众交流,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惠农政策送到农户中,通过近4个月的驻村工作,分析了该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和解决办法。1基本情况中台村位于XX县区天明镇西南14km,距县城约28km,与本镇黄泥、瓦屋、大田、元坝4个村相邻,与二里镇河湾村交界。全村206户、726人,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村组干部8人,其中村干部4人、组干部4人,共产党员20人。全村总面积8km2,总耕地73.60hm2,其中水田44.27hm2、旱地29.33hm2,林地323.47hm2。村内架设电力变压器2台,饮水工程1套,水电全部通到各户,村内建有移动手机塔,各村民小组之间全部通机耕土路,其中元坝村—中台村主要通村公路2.5km于20XX年实施水泥硬化。全村农业经济以稻、麦、油、花生、元胡为主导产业,常年种植水稻40.93hm2、小麦8.00hm2、玉米3.33hm2、马铃薯5.07hm2、红薯4.40hm2、花生12.67hm2、油菜12.00hm2、元胡13.33hm2、蔬菜4.00hm2,育林苗木0.67hm2,幼林3.33hm2、成林9.33hm2,零星植树5000株,生猪存栏780头、能繁母猪30头、役用牛40头、家禽存栏4000只。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5860元,其中60%来自外出务工收入,是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村。第1页共5页2中台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1农业收入较低中台村农业生产由于受地理位置、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传统的种养殖业仅能维持温饱。据走访调查,全村以传统种养殖业为收入来源的农户户均收入不足1万元,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虽然达到5860元,但60%的收入来源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数量少、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配套不够完善,“靠天吃饭、等水浇田”和“行路难、购物难、农作物种收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仍然时常困扰着村民,现有3条约8km村组道路需加宽、硬化,特别是村委会至饶家国农家乐示范园1.2km土路亟需资金加宽硬化。2.3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本村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虽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但不利于本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该村外出务工有265人,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下的青壮年,空巢户10余户、留守儿童18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年老体弱的多、妇女儿童多、文化水平低的多、青壮年劳动力少),新农村建设缺少生机和活力。一是不利于农业现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缺乏后劲;二是形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对老人的关爱和对儿童的教育缺失,本村小学撤并到元坝村,学生上学接送成为村民的沉重负担,同时很多老人无人照顾,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2.4村集体经济空虚,党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组道路、农田灌溉、农村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党员年龄偏大,青壮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全村有党员20人,多为50岁以上的老党员,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后备队伍建第2页共5页设困难。3发展对策针对该村在发展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查找原因,剖析症结,走访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老板,综合分析提出中台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以下5项措施。3.1智力扶贫,开阔视野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提高村民文化素质,“走出去”学习参观外地致富典型经验,解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