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启思——小学语文课堂导学的多样性许艳华【内容摘要】导学是一门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导学问题不容易,导学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其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导学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能把学生引进知识的迷宫,引导学生寻非探奇,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出迷宫。对于语文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投入到文学思考中去,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那如何提高导学的有效性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设计于课文中的“问点”,做了以下的尝试一、着眼于文章的“补白点”导学。精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描写细腻,内容丰富,感情色彩浓重的文章,但在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神态,物体描绘等方面也留下空白,给学生提供了遐想、体味、补白的空间。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补白式”的导学,就能够唤起学生无限遐想,激发学生思维,建立起师生、生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就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想像,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丰富对课文知识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由此,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补白点”发问,给学生提供可以展开想像的余地,成为语文课堂有效导学的“焦点”。如在学习《变色龙》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建立一系列逻辑化、情感化的问题。教师首先提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轻易就能回答出:“善变”;接着问:那么他“善变”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学生积极踊跃,纷纷答到“变得快”;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发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始终没变的,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通过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不仅避免了课文分析的繁琐冗杂同时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二、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导学。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着眼于文章的“趣味点”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导学”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求知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导学是有效导学一个重要点。例如《小小的船》一课,可以根据文本意境美和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小女孩,飞上了天空,你会看见什么?心情怎样?”像小鸟一样飞上天空,这是一年级小朋友最渴望的梦想了,因此问题一处学生兴趣盎然,小手纷纷举起,有的说:“我看到了流星雨!”有的说:“我看到了外星人!”有的说:“我看到了长城!”有的说:“我看到了宇宙飞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北充分调动起来,在感受作者所描述的意境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四、着眼于文章的“发散点”导学。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如《老人与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