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教师就是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小学中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的独立学习、判断以及审美的能力,如何有效地设计、把握语文教学呢?结合中段语文教材文字不深奥,内容大多为叙述和写景文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浅谈谈我在阅读课文教学中的几体会和策略。一、感知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在开课伊始,教师就可利用想象,语言描述,图画,简笔画,幻灯,录像,课件,网上发布信息,以及表演等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迫切欲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刺激,既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情景之中,又能为以后的体悟、品析提供形象的原始材料和基础,起着铺垫的作用。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就可以先播放有关小兴安岭的动画录像,在学生初步从色、形上大概感知到小兴安岭的美,体会出小兴安岭的神奇时,就以“课文中写得更美,你想不想去仔细欣赏欣赏?”的话语过渡,从而激起学生想进一步欣赏小兴安岭之美的期望。而录像中绚丽的色彩和多样的形状,又为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想象、体会小兴安岭是一座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提供了基础。再如《黄继光》一课,因为我们就在黄继光的故乡,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到黄继光纪念馆参观,从多方面了解人物的事迹。再借助生动、形象的录像,就会拉近学生与英雄人物的距离,会让学生通过亲眼目睹,进入故事情景之中,学生才会以一种严肃的态度进入课文的学习,才会从文字中体会到黄继光英勇牺牲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多么感人!二、体悟体悟体悟,体会领悟也。即指领悟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意思和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体悟是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对象世界时,根据自身已有的情感和经验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有着明显的个性色彩。要使这一过程真正得以实现,让学生自读自悟是最有效的途径。中段的学生,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好胜心和表现欲强。而中段的课文大多并无难于理解的文字,自读自悟有可行之处。在考虑到学生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的情况下,可将对课文的体悟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带着某些疑问或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自己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勾划,先在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独立的见解。第二步,分小组交流,讨论,由此或找到同盟者,或遇到“敌手”,或保留自己的意见,或修改自己的意见,都可使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完善。第三步,进行全班的大交流,大讨论,甚至辩论,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言中,集思广益,从而把握对象世界以至作者的情感。如教学《五彩池》一文,学生带着“从哪些语句看出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为什么?”的问题,小声通读全文,进行勾划、批注;然后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进行修改,归纳、记下不同的看法及辩驳的理由;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带着仔细阅读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各抒己见,通过补充和争议,加深对词句的解释,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出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通过朗读、评价,深刻体会作者对五彩池的一片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由浅入深以及感情的由浅入深的转变,即贴进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并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三、品析真正学好一篇课文,不能仅停留在体会出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而是要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融会贯通,达到“尔之文为吾之文”,“尔之情为吾之情”的境地。这一点,虽然在体悟之中已有所表现,但要真正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情感的升华就必须进行体悟后的品析,即在反复的阅读中欣赏、分析、品味。品什么呢?品语言文字的优美,品写法之妙,构思之巧,品情之真,意之切,在品中陶情,在品中学写。引导学生有效品析,激发学生品析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可以让学生找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感人的段、句自读,互读,评读;也可以借助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作品所描给的对象世界;还可以让学生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