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的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视野。”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践行《纲要》和《指南》的精神,以实践促学习,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以幼儿为主教师引领下的民族创新美术”教育活动,既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尊重幼儿内在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发展的自主权、又要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强调要创设发展空间。1、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渗透到艺术教育课程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幼儿园的课程计划与实施,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幼儿艺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应该满足幼儿的学习欲望,我们可以从众多艺术文化中,筛选出优秀健康,积极向上,反应正面生活,突显民族特点的艺术文化内容纳入到我园艺术课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美术活动中通过欣赏民族服饰、配饰、戏曲脸谱、工艺品(傣族统裙、腰带、彝家挎包、花帽、绣花鞋垫等)。绘画中的天津大桥、天津建筑等。手工制作中的脸谱、串编、小饰品等。感受民族工艺美术构图、色彩等的精美和创作上大胆的构思,有效的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不仅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活动中能体现民族美术的传承,在美劳区同样可以实现。天津这座城,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美劳区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彩泥、不同材质的纸、海绵纸、各种类型的盒子、大小不同的盘子、瓶子。可以用四面立体的纸盒装饰为幼儿提供的步骤图,在活动区的侧面可以摆放天津特色食物的包装,制作工艺等,让幼儿能在实际的操作中将作品立体化。积极引导幼儿了解天津的特色,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幼儿能用所提供的材料先进行预想,希望自己用这样的物品做什么。比如:能用彩泥搓成长条,然后不断地进行折叠再搓成长条,幼儿可以在制作天津麻花的过程中,幼儿的手指和手腕的活动灵活性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用海绵纸捏成圆形制作狗不理包子,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左右手的协调能力,在包、捏、合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在不断重复,不断练习中,一次次的动手操作,教师不要用刻意的语言或行动强调制作的步骤和制作的要点,让幼儿尽情操作,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传承民族的文化,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操作中,还可以发展孩子的小肌肉的灵活性及准确性,增强幼儿手眼协调性。如此以来,便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喜欢参加美术活动。2、积极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做美术活动的载体,激活幼儿的艺术兴趣。幼儿对艺术活动常常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因此,作为教育的指导者,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激活幼儿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内化幼儿的兴趣导向,成为艺术教育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创设园内艺术文化长廊。例如,民族文化风景线、展示民族服饰种类、花纹、图案、图腾等,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应用多种感官,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选送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并定期更换内容为幼儿提供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机会。美工区,提供各种图片、实物,让幼儿欣赏,并提供各种材料为幼儿创造、表现提供良好条件。天津的建筑,别具风格,充分利用这一地方优势,可以选择天津的五大道建筑为载体,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活动区里为幼儿提供油画棒、画纸,以及天津五大道的建筑绘图的成品、半成品。让幼儿在亲身感受,整体观察建筑的特点,让幼儿充分的发挥对建筑的感受能力。下笔绘画之前,先让幼儿用语言说出,对建筑的观察,建筑的特点,哪些地方是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画什么,用什么来画······这些问题幼儿弄清楚了之后,请幼儿再进行一系列的创作。幼儿的创作过程也是幼儿的再创造的活动,成品半成品画幅的提供,让不同能力阶段的幼儿的发展需求都能够满足。幼儿的作品可以充分体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