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二)让阅读重新焕发魅力“别看电视了,放寒(暑)假了,有的是时间,多看看书,多学习学习吧。”面对家长的建议,很多同学振振有词:“正看呢,这不是?电视剧《西游记》,名著呀,它可是我们的名著必看篇目,老师指名让看的!了解人物、故事情节多直接、多生动、印象多深,多好!”做家长的无可辩驳,总感觉有哪不妥但张大嘴无话可说。还真是,无论是寒假还是暑假电视台放的最多的名著作品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本来是普及名著知识的好举措,但是学生的阅读方式却颇受此影响,生动的画面,精彩的声效,他们更多的喜欢接受漫画动画剧、影视剧作品所呈现的信息,而那些经典著作所塑造的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彩的语言,深邃的内涵,学生无从最贴近地理解了,更不用谈与作者、与人物心灵的对话了,在学习中师生也很难产生更深的共鸣了。阅读的过程不能简单等同于欣赏影视剧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用电子音像制品中的人物来代替。阅读不仅仅是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了解,更多的是与作者心灵触摸与交流,是读者心灵的享受。只有通过阅读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内化为个人的素养。很多学生耐不下性子来看厚厚的名著,无法深入去品味、感悟,我们的阅读教学因为课时、考评等各方面的原因,把灵动可人、意蕴丰富的作品教的既无生气又无味道,阅读,便失去了快乐。怎样引领学生超越课堂,置身于广袤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大课堂中,研读经典,吸收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呢?阅读离不开丰富的社会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春华秋实、风花雪月、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沧海桑田,浩渺宇宙,都应该是语文阅读的主题。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将学生的主体位置、能动作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寻觅、去探索、去领悟语文的精髓,以此来培养语感,培养创作的灵气。于是,有了科技馆之旅,济渎庙寻春,情趣元觅趣,描摹故土的山水,话话家乡的特产,学生们从一块芯片感受了思维的巨大魅力,从一片绿叶感受了大地的蓬勃生机,从一个细节感受了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广泛的文学阅读的知识点更多地隐藏在这些现象之后,隐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融在一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一旦有需要就会喷涌而出。于是随着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学生吮吸语文的甘露,滋养了创作的灵气,释放出来不可估量的能量。阅读离不开深入的研究性学习。俗话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阅读,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心得感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允许有“不同的声音”,避免学生灵气之光的一闪而逝,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越是自主,研究性阅读的过程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就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说《水浒英雄》”、“曹操功过辩一辩”、“红楼诗歌赏析”“孙悟空有多大的能耐?”,另外还有名著擂台赛等,学生积极投入名著的阅读,仔细分析,对比思考,个性阅读得到了空前的高涨。当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阅读的自主,他们就得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也把这种快乐带到了课堂,把生活融入课堂,融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