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征文类别:A类标题:走出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误区姓名:陈胜帆单位:襄樊市前进路小学通信地址:襄樊市前进路小学联系电话:13871761825邮编:441003邮箱地址:aee56214-8a3d-4050-bfe4-6445efae2bf1.doc走出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误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正逐渐融入到教学中,美术教学也是如此,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学生最需要的?回顾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发现存在许多地方有待思索和改进。误区一:信息过于具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活动。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和直觉一开始都处于模糊朦胧的状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追寻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将无形的东西外化为可视的形态。许多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都选择借助信息技术来展示大量的形象信息以帮助学生获得经验。如:创作画《可爱的动物》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记忆并大胆画出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动物图片资料,有卡通的动物,写实的动物照片,画家画的动物画等等,然而世上动物千千万万,又岂是一个课件所能包容得下?教师课前辛辛苦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却不料反而限制了学生对其他动物的记忆,导致学生画出的动物雷同的多,概念化的多。这里的误区就是教师提供了大量具象的图片信息,使学生因为自身所思所想的内容具有模糊性而放弃探索,思维受到了这方面的限制。这种情形下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告诉学生朦胧和不定性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不必太在意结果而要充分体验创造的快乐过程。教师在反思以后,对《可爱的动物》做了改进,他放弃了运用大量精美的图片,而采用多媒体组织其他形式的信息,如录制各种动物的叫声,请学生仔细听,猜测这是什么动物。还有运用儿歌、谜语等语言文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如大提琴低沉的声音可以表现什么动物,笛子清脆的声音又可以表现什么动物,让学生伴着音乐表演,学生很快便进入角色。在活泼的氛围中,教师应用多媒体组织的各种信息勾起了学生对动物形象的回忆,他们还主动说起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描述它们的形象特征。最后他们不受先入为主的客观形象的限制,画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童真。误区二:方式过于单一,损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美术新课程中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甚至认为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多样性教学,打开电脑,开始授课:导入、欣赏-------表面上看教师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技术,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只是由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转为被动接受电脑传授的知识。比如:小学六年级的素描画欣赏,教师制作了相关的网页,以供学生查阅学习,但发现学生点击该网页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师原以为素描专题网页容量大,范围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可是面对枯燥乏味的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自己忽略了美术课自身的特点,即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于是同样是这节课,教师不再是自己用大量时间去收集资料,而是在课前适当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参考,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去深入学习。学生们的自觉举动比老师预料的还要好,他们带着问题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找资料,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的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各抒己见,讲得有根有据,能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评价。有的学生了解到素描可以由不同的工具创作:铅笔画出了细腻,炭笔画出了粗犷,毛笔画出了飘逸。有的学生研究了素描画的各种美:线条美,结构美,力度美等等。还有的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理解素描:精雕细琢的素描,朦胧写意的素描等等。有的连教师都没想到过,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