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山区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山区生态条件相似,产业发展水平相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湖北省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加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供了借鉴。本文以恩施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为例,探讨了山区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一、与平原地区相比,以恩施为代表的武陵山区农业资源独特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州,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地地形突出、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山区农业资源禀赋。(一)人均耕地少,更零碎全州国土面积24061平方公里,土地结构呈现“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状态,山地占到全州总面积的74.3%,耕地面积315.91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0.078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平原地区,恩施州山峦起伏,平地少、坡土多,受沟壑纵横影响,耕地分布更加零碎。咸丰县农业局表示,人均一亩地分为四五块,每块地二三分,散落在沟壑山涧,很难发挥规模效益。(二)水资源季节性紧缺,更明显恩施州地处西南山区,水系较为发达,水资源总量丰富,州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分属清江、长江上游干流、沅江、乌江等水系。境内降水丰沛,年平均雨量约1430毫米。但恩施州大部分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峡谷、溶洞、暗河广布,水量难以储存,在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的情况下,一旦作物生长关键季节缺乏降水,极易造成大量损失。咸丰县农业局认为,由于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夏季暴雨成灾,冬季干旱少雨,加之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农民尚未脱贫,无力兴建水利设施,造成有水难蓄、有水难引、望水兴叹。(三)立体气候变化明显,更频繁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雾多湿重,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在1100小时以上,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与山区小气候相伴,局部天气变化频繁,连阴雨、暴雨、低温冻害、伏秋干旱、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常有发生[8],植物病虫害、动物疫情呈高发频发态势,防控难度较大。(四)生物资源种类多,更丰富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达64%,中药材品质独特,有世界上唯一的独立硒矿床,素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的美誉。境内植物资源有300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珍贵树种9种,国家Ⅱ级珍贵树种31种,省级珍贵树种70余种;动物资源500多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8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2种,省级保护动物116种。农业物种资源丰富,茶叶、板党、厚朴、黄连、天麻等中药材品质独特,薇菜、莼菜、葛仙米、小杂粮等特色产品独树一帜。(五)生产成本高,更突出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山区农业生产成本更高。据调查,来凤县每亩水稻生产成本达到1140元,而全国平均成本只有680元。由于地块分散、零碎,农民机收、整地分别需要每亩120元,而在平原地区分别在60—80元,仅此两项山区就比平原地区成本增加100元左右。二、从历史纵向分析,恩施州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自1983年成立自治州以来,历届恩施州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和重点,紧紧发挥区域特色,努力推动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过渡。(一)规模在扩张2001-2011年,恩施州农业生产总值从533574万元增加到1182526万元,增长了122%。粮食始终稳定在150万吨以上。近年来,恩施州以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为抓手,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板块基地规模,初步形成了烟叶、茶叶、蔬菜(含魔芋)、药材、干鲜果、畜牧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2011年全州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和产值分别达到415万亩、63.5亿元,比2001年增长74%和222%。(二)特色在彰显近年来,恩施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部分特色品牌逐渐走出大山、声名远扬。在特色作物中,恩施州茶叶因富硒闻名,恩施茶含硒均值在0.26—25.50毫克/公斤,过去十年恩施州硒茶产量增长了2.5倍;山野菜特色鲜明,来凤“凤头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