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堂评价案例分析潘少初静观当前小语课堂,新形势下又衍生出新“症状”——“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学生思考没时间;杂,‘编外’内容占空间;散,支离破碎乱肢解……”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有效与无效间徘徊,“高耗低效”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中优化融合、和谐共生从无效走向有效?(一)习惯、基础——在重锤敲打中训练养成。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注意了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的训导,但缺少必要的练习,语文教学始终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徘徊。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呢?下面我举正反两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1、只训不练,过眼烟云案例一:《窗前的气球》(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师:下面我们学习生字。(多媒体出示生字:户、亚、角、病、床……)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字?大家想一想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你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多媒体演示“病”字书写的注意点)师:记住了病字的字形结构,我们用“病”字组词。(学生组了“病了、病房、传染病”)师:知道什么叫“传染病”吗?生:知道,“传染病”就是会传染人的病。生:“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给别人。师:对,“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的病。下面谁说说你还记住了哪个字?……2、既训且练,打下烙印案例二:《窗前的气球》以上步骤同前例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老师边讲解边板书示范)一点在中间,一横短短的,一撇长长的,一点头朝下,一提向上方,里面是个甲乙丙丁的“丙”。请大家拿出笔在田字格里临写一个。(选取典型,师生品评、矫正,然后要求学生再临二个。)师:刚才小朋友们“病”字写得真不错!你们能给“病”字找个新朋友,组个词语吗?生:病床、生病、病人、看病、病菌。师:你从哪里知道“病菌”这个词的?生:我是在医院里看到“病菌”这个词的。师:你真会学习!医院里也有学问呀!生:病房。师:“病房”这个词语是我们课文中的,从书中找词语也是一种组词的好方法。小朋友们从书中还能找到哪些含“病”字的词语呢?生:病了、传染病。师:什么叫“传染病”?生:“传染病”就是你得了感冒,我们和你在一起也会得感冒。生:就是说别人得了这种病,你去看他,也可能会得这种病。(大屏幕出示句子。)生:(齐读)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师:谁也不能来看他,妈妈能不能来看他?生:不能。师:妈妈都不能来看他,他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不能看风景,不能上学。得了传染病他还不能干什么呀?生:不能和小朋友玩游戏,不能到公园去玩。生:还不能动手,因为他的手上吊着针水呢。师:这么多开心的事他都不能做,就是因为他得了——生:(齐)传染病。启示:巧引妙导,扎实有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认认真真地过好识字、写字、读书关。要把识字、写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字的笔画写正确,把字的结构写漂亮,要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习得语文基本技能。对“病”字的写字练习,案例一中教者仅仅满足于媒体演示,至于学生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全然不顾,恰如“君子动口不动手”。案例二中教师诱人的板演,相机的指导,师生在“君子动口又动手”中模仿、品评、矫正、练习,仅仅多给了学生一些时间,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识字教学,我们说虽然语文教材中进行了系统安排,但有关识字与写字这一“双基”训练,绝不仅限于书本的学习教师对源自生活中的识字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组词,案例一中的教师就组词而组词,局限于课本。案例二中的教师在教学“病”这个生字时,不囿于书本,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