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二、1.、解释一词多义:道:①会天大雨,道不同()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下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B、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之:环而攻之多助之至D、去:委而去之去国还乡三、解释划痕线的词:①环而攻之而不胜环()而()②夫环而攻之夫()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④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以()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寡()畔()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五、理解填空:①中心论点是:。作者侧重强调的观点是:②用对比的方式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③从文中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④“得天时者”而不胜的原因是“”。文中的“君子”指,他的同义语是;他“战必胜”的原因是“”.⑤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中,“”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即下文的“”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反映了孟子政治思想,这一思想,曹刿也有,他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是。⑥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⑦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六、简述题:①本文表述范围看,“地利”包含了哪几点内容?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除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和两种。③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得道”、“人和”和“必胜”之间的关系:④对天时、地利、人和、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有怎样的看法?(用原文回答)⑤本文中,孟子在论述影响战争胜利的三个条件时,重点强调的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人和”的具体所指。⑥如果说,现代汉语中“亲戚”一词指的是家庭以外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么,本文中“亲戚”指什么人?⑦第三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⑧归纳1---3段每段中心:一段:二段:三段:⑨将全文分两部分,并分别概括大意:一部分:二部分:⑩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⑾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⑿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谈“天时”:谈“地利”:谈“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