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几个方面着重于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但愿能给在座的各位提供一点参考。一.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我们经常外出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常常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老师怎样沟通学生心理,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教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一次在杭大借班上课。地点在大礼堂,学生坐在舞台上上课,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上千人,看得出学生心情有些紧张。上课伊始,孙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了讲台,同学们以惊奇的眼光看着教师。孙老师扫视一周,宣布“上课”,师生互致问好。礼堂顿时鸦雀无声,包括听课的老师在内,人人都屏住了呼吸,学生当然就更加紧张了。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知道。师:我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姓,姓孙,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生:会七十二变,会翻筋斗……师:孙老师有孙悟空本事那么大吗?你们想有孙悟空那么大本事吗?生:想。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生:答师:你们的名字都蕴含了父母对你们的期望,多好的名字,老师这儿也写个名字板:落花生我当时在现场听课,这是我耳闻目睹的一个教学片断,上课开始,孙老师并没有急于讲出上课内容,而是提出乍看与课内无关的问题。实际上与上课有直接联系,使学生解除了紧张情绪,迅速沟通了学生的心理。这说明要想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师生一起从同一起点共同投入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沟通学生的心理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①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进行知识补救,为新知的学习进行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如教学毛主席的七言诗《长征》时,可引导学生从《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温习回忆中,获得有关长征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千难万险的背景材料,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②还有些时候,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如教学《苦柚》一文,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卖柚姑娘具有诚实的美好品质?”这一问题展开自学。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字和有关符号:(1)哪些?(边板书边作出解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怎么?(你怎么看出来的)(3)△△△(找出关键性词语做上记号)上述学法提示虽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学习要求、学习步骤、自学操作方法等都全部明示。结果,学生不仅高效率地学懂了课文内容,而且感知了有关学法。除了要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还要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①比如有时候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课堂上反映不积极,倒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就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断使他们的愿望在成功的喜悦中变成现实。如学习拼音,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可是因为他认字很少,难以流畅地读下去。这时,我将拼音表挂出来,用声母和韵母相拼,竟拼出许多音节。顿时,学生的脸上露出惊喜。抓住这一瞬间,我说:“如果你能将表上的字母读准,也能像我一样读出许多音节,能读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