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目标要做到“四聚焦”打开我们语文老师的备课本,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中年甚至是老年教师;无论是发达城市名校的教师,还是偏远地区乡村的教师;无论是有着先进教学理念武装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等名师,还是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老师……几乎所有人的备课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教学目标”这一栏中的第一项,必定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乍一看这一条教学目标,似乎是非常的合情合理,也很准确,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第一、二、三、四学段)中都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再细细咀嚼这一句话,就不难发现,这句话虽然给我们的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目标和要求,但是内容却是空洞的。为何?因为这句话其实就是句“高、大、全”的套话,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的废话,它可以将所有的要求囊括其中,也可以作为评判任何课堂朗读指导效果的依据,但却让人有“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就像我们在许多报纸上看到的类似于“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之类的的宣传口号一般。试问,学生朗读到什么程度就叫“正确、流利、有感情”了?我们又是通过何种教学方式(手段)使得学生达到这一要求的?写在备课本中的这一朗读教学目标并没有能够给人以明确的答案。笔者认为,我们在备课定教学目标时,对于朗读教学的目标,切不可仅仅是停留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空洞口号中,因为这个口号太大了,再说我们在一节语文课中,也不可能指导学生朗读整篇课文,这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朗读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朗读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呢?第一,我们可以在定朗读教学目标时可以聚焦于某个(些)字。例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的朗读关键就在于“啊”字,而且“啊”字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爱你啊,中国”这句话中有时又有位置的变化(即“啊,我们爱你,中国”和“我们爱你啊,中国”),可以这么说,“啊”字出现的位置不同,正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因此读出了不同位置上“啊”字的味道,诗歌中洋溢的自豪之情便会溢于言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能够体会‘啊’字在不同位置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二,我们我们可以在定朗读教学目标时可以聚焦于某个(些)词。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小稻秧》的课堂教学片段吧。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是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学生笑)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不难看出,上述案例中,于老师通过幽默的点拨,指引学生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词语“有气无力”的意思,并指导其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学生读出了“有气无力”这一词的味儿,就证明于老师朗读指导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因此,对于《小稻秧》这类的童话课文,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能够体会小稻秧(某一人物)的角色,读出‘有气无力’(能表现人物的一些关键词语)等词语的味道”。还有,对于一些对话描写比较多的课文,如《负荆请罪》,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意语气提示语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角色。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朗读目标定位为“分角色朗读,揣摩并读出语气提示语(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关键的语气提示语拎出来,写在目标里)”。其三,我们可以在定朗读教学目标时可以聚焦于某个(些)句子。例如《丰碑》一文,其结尾是“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这一反问句。可以这么说,这句话正是作者在描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