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夹竹桃颜色、韧性与幻想的妙处,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知道国学大师季羡林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吗?生交流板书:颜色韧性幻想3.文中有一个字概括出了这三方面内容的特点,打开书,找一找。(停停)哪个字?(妙)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课件出示句子,“妙”字红色)4.第一句:这是写夹竹桃颜色妙的句子。第二句:这里的“妙”既指上文的……又指下文的……多妙的一句过渡句啊。5.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来感受夹竹桃的妙。(板书:妙)二、品幻想之妙:1.自由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夹竹桃的颜色有何之妙?2.学生交流:火与雪的相融之妙。3.一红一白,相融一起,颜色之妙,同学们一读就感受到了。二、品韧性之妙:1.但要品味出夹竹桃的“韧性”之妙,却没这么简单了,敢不敢挑战?2.“韧”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叫柔软而不容易折断。但我们汉语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就这一韧性作者就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3.我们来读读第4自然段的三句话,想想“韧”在这三句话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4.品读第四段。1第一个层次:不同方面诠释夹竹桃的韧性之妙(品语言)第一句话(1)先来看第一句话,这句话中的韧表示什么呢?谁先来读读这句话,简单评价:你后面读得挺有感觉的,再来一遍,为什么这样读?(2)是的呀,从这里你读出夹竹桃在怎样地开着?(间断吗?停息吗?)(不停地、不断地开着)就是夹竹桃的韧性。(3)这儿有一个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夹竹桃的这种韧性,哪一个词?(“又”变红)能抓住这个“又”字能读出这种韧性吗?自己练练。指读。指导:不停地开着啊!语速可以再快些,一波接着一波。(2位读)(4)收拢:来,一起读出这不停地、不断地开放的韧性。那第二句中的韧性妙在何处哪?第二句话(1)先自己轻声读一读并想一想。(2)读出来了吗?生交流:三季都在开放。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特别茂盛或衰败的时候,无日不开放。(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日子呀?再读读这句话,你肯定有所发现。)(同意他的理解吗?都用心读了,但是还不到位。作者在这句话中强调的不是春夏秋都开,那他强调的是什么呢?再去读读看,抓住关键词,你肯定有所发现。)(3)学生交流。你关注了这几个词。读:和煦暴雨清冷这几个词怎么读?指读,评读。和煦:真的是春光明媚,多么美好的日子啊!再柔和些!暴雨:夏日的雨就是猛!花草树木都被打蔫了。多恶劣的天气呀!能读出来吗?清冷:凄凉啊!寒意十足的日子啊!(4)你们看,无论什么样的天气环境中,夹竹桃都在开放,这就是他的韧性之二妙。谁来把读读这句话,要突出夹竹桃韧性就要读出天气的变化。指读。2评读:听出来了,再恶劣的天气环境,对夹竹桃来说都……真是坚韧啊!好一个无日不迎风吐艳啊!(2位)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韧性。齐读第三句话(1)看看,第三句话又告诉我们夹竹桃的韧性在哪呢?(是呀,花开三季,花期长,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之三妙。)(2)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些词就能读出这份韧性吗?(指导从和一直的读法)“无不”是什么意思?(3)男生读、女生读。(语速不宜太快)总结收拢:同学们,一个“韧性”,季老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内涵多丰富哪,语言多精妙啊!(指板书)第二个层次:与第三段进行对比阅读。(诵韧性)(1)不愧是国学大师啊!可这妙还不止于此!季老还用了一种很妙的写作方法突出了这种韧性,快速浏览3—4自然段,你肯定有所发现了?(2)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写了14种花,这么多的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而夹竹桃却是(不停地开,不败地开,三季都开。指板书,让生说)多妙啊,整个第三自然段只字未提夹竹桃,但分明就是在说夹竹桃的韧性。(3)现在我们来个对读,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深刻。我读第3自然段中的一个季节的花,你读第4自然段中描写夹竹桃的话,看好大屏幕。评价,感情层层递进了,读得不错。(课件显示)(4)总结:难怪季老说:出示第四段最后一句话。齐读。(5)这是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