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崇实女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主备人:张丹婕编号课题: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师)个性备课一、新课引入——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从总体上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这节课我们共同合作看看这些画“妙”在何处。二、探索与实践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学生抓关键词概括)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找出自己组喜欢的图来谈喜欢的理由)[明确]a.小山摇篮图——温静;雪后初晴图——秀美;空灵水晶图—一绿、活。水色——绿。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c.学生讨论找图谈感受。合作探究谈完感受后,每个小组就自己组喜欢的图来探究为什么写的好,写的妙?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或疑惑告知大家阳光朗照图1、小组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雪后初晴图1、小组朗读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学生抓住“妙”字讨论并归纳:第1页共3页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崇实女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主备人:张丹婕编号(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讨论并归纳:运用修辞。(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雪后远山图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空灵水晶图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1、讨论并归纳:(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2、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讨论并归纳:(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