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学习难点: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圈点批注法、归纳法。•1.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学生理解即可)•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录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著作。•背景介绍:当时社会贫富严重分化,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民对黑暗现实极端不满,幻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3.记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4.词语积累(音):•与(jǔ)通“举”睦(mù)矜(guān)通“鳏”长(zhǎng)分(fèn)恶(wù)•5.词语积累(意):•(1)通假字:•与:(举)推荐矜:(鳏)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亲:以……为亲;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外:从外面。(名词作状语)•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guǎ)、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9.第一层意:是对大同社会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意:分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意:理想与现实对比,总括•10.特征:天下为公具体阐述:人人受到关爱(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物物尽其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人尽其力(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全文,点明中心(和平安定)。•1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余人(其余的人家)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世外桃源应该是根据“大同”社会体制构想出来的。•13.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背诵这三首诗歌。•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了解作者的生平。•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9.“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10.“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1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春望•19.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