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基本内容。2.过程和方法:抓住描写月色美景的精彩语句,深入作品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热爱美景,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天寺承天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弹劾((hhéé))。其政敌。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诗句为由,以““诽谤诽谤朝政朝政””的罪名将他捉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字音、停顿、感情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给加点字注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柏柏()jiězǎoxìngsuìqǐnbǎi解释下列红色的字词•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相与步于中庭•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于是,就共同,一起原来是交错、纵横;只是;清闲的人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字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运用何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比喻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如何理解“闲人”?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背诵并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