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课题:《兰亭集序》教师:李瑛学校:陕西省米脂中学学科:语文年级:高三县区:米脂县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课文学习重点①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②学习课文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③背诵课文。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兰亭在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说序《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中,11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流觞曲水:癸(guǐ)丑会稽(kuàijī)修禊(xì)彭殇(shāng)流觞(shāng)曲水游目骋(chěng)怀趣(qǔ)舍万殊放浪形骸(hái)感慨系(xì)之终期(qī)于尽兴(xīng)感之由临文嗟(jiē)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许多有才得的人,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崇山峻岭:形容山岭高大险峻。茂林修竹:茂盛的森林,修长的丛竹。比喻好的境地。天朗气清:天气晴朗,空气清晰。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感慨系之:感触很深,慨叹随之而生。乐痛悲情缘事发乐兰亭盛会痛人生感慨悲死生之辩(作序目的)C:\DocumentsandSettings\ly\桌面\快捷方式到《兰亭课后练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参考书翻译课文。流觞亭前面的曲水模拟当年王羲之邀集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曲水全长30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士们列坐在曲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觞”)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第二课时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列坐其次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重点实、虚词古代的一种风俗。修,做高长旁边,水边热闹繁多用来……的原因动词,穷尽交往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曾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的人;之于;会面乃,竟动词,至,及面对;明白本来;动词,把···看作一样动词,把···看作相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