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明月别枝惊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问题引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准节奏。•2、积累文言字词知识。•3、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4、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人生态度。问题设置•1、解释字词,翻译课文。•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文中的景色。•3、分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来写景,有何作用?•4、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分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你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苏轼北宋家、家。字,号,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书画子瞻东坡居士读准字音记承天寺夜游.mp3起行遂未寝藻荇竹柏suìqǐnzǎoxìngbǎixíng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欲:2、户:3、欣然:4、念:5、者:6、遂:7、至:8、亦:。9、寝:10、相与:合作探究11、步:12、空明:13、交横:14、盖:15、但:16、如:17、耳:将要,打算门高兴的样子想到,考虑……的人(表判断)于是,就到也睡,睡觉一起,共同散步形容水的澄澈交错纵横原来是只,只是像罢了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下)院中如积水一般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问题设置•1、解释字词,翻译课文。•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文中的景色。•3、分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来写景,有何作用?•4、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分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你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1、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文中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例: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映照在庭院中,宛如一泓秋水那样清澈而明净。一眼望去,水中仿佛还有如丝的绿藻,悠然地漂浮着,荇菜纵横,在碧波里轻漾。仔细观看,原来是亭亭修竹和苍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月光澄碧,竹柏相互交错迎着微风轻轻摇晃。如此的夜色,如此的美景,幽静迷人,让人陶醉。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来写景,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色比作清澈的积水,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的点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月夜的优美、灵动。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兴喜难言之隐•3、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分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情:表达的心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也有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一种面对逆境的豁达与乐观的心态。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他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4、你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来无事之人,而是包含复杂意味的,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就像作者即使被贬官也能欣然赏月,感受自然之美。其次,还包含郁郁不得志的愁闷,作者极具才华,有远大抱负,却被一再贬官,但他的内心里是并不想做一个“闲人”的。记记承承天天寺寺夜夜游游欣然起行庭下月色心境:时间:10月12日地点:承天寺缘由:月色入户同游者:张怀民影如积水、藻、荇豁达乐观(叙述)(描写)(议论)情景交融小结:小结:分层达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