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砚边漫步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从殷商的甲骨、周的金文到秦篆、汉隶直至后来的楷、草、行,不断地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时代的要求发展变化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意义。因此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也是热爱祖国发扬民族精神的表现。学习书法的重要性现今,好多同学,执笔姿势不正确,坐姿东倒西歪,问其“颜、柳、欧、赵”、“真、草、隶、篆”搞不懂,俗话说“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写字学做人”,通过习字,能够让大家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一番苦工夫,都要脚踏实地,才能把事情作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经一番风霜苦,难得腊梅放清香”,书法艺术的实用性书法艺术在古代社会应用极其广泛。庙堂宫殿、官宅商寓、酒楼园林、城巷农舍,都着意用各种形式的书法艺术作品装点空间,以此表达某种人格理想。人们的生存方式与书法和谐相处,散发着笔墨的浓郁气息。履福堂履福堂位于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司城第”弄内。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收藏家、笔啸轩主人胡积堂故居。书法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居室中,不少文化人,或者是喜爱书画的人都会在家里挂几幅字画作为装饰。书法不仅在室内起着极为重要的装饰效果,而且能够起到美化、点缀居室的作用,更能反映出居室主人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和知识品位。汉字与书法产生及关系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伴随着汉字演变与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着,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素质,是一种艺术与实用密切结合的统一体。汉字约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至今于有五千年历史。作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是从秦代小篆开始的。小篆之前,汉字的发展轨迹有那些书体?据考证大体是: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小篆陶器文字陶器文字陶器文字,据学者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甲骨文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属于较早的象形文字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笔画有了显著的粗细变化,具有用笔、结体、章法三个要素,一般认为是书法艺术的萌芽。简帛文简帛文,战国时期文字之一,是指用毛笔写在竹片、木条或丝织品上的文字。简帛文是金文向小篆过度时的一种形态。小篆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小篆等等。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是一种平面构成的抽象艺术,书法艺术以线的速度和方向来形成视觉张力,用线条的运动表现情感运动的视觉轨迹。小篆以后,书法样式、书法理论日趋丰富,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画的发展。小篆之后形成的书体有5种:篆、隶、楷、草、行。汉字的演化过程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之一,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楷草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隶书隶书孕育在秦代,形成于西汉,完善于东汉。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楷书历史上楷书始于东汉也称为“真书”、“正书”,甚至也有将“隶书”称为楷书的,在名称上不尽一致。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四大家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