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史料证据素养的内涵、现状与培育薛伟强(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关键词]中学生,史料证据,内涵,培育途径发表于《历史教学》2018年第15期,标题为“中学生史证能力素养的内涵、现状与培育”就历史知识的本质而言,史料证据是历史知识的根源,不能掌握史料证据的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素养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素养。中学历史学科的史证性是由历史学特有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决定,是最具学科特色的特质之一,[1]“凭证据说话是理性的民主和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2]史证素养的培育对形塑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与实证精神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一、国际视野下的史料证据素养内涵目前关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等概念中“素养”的含义有不少分歧,笔者认同其核心和本质都指向能力,史证素养的核心即史证能力。英国、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课程标准都较早的对史证意识和能力有直接或间接规定。英国在1991首次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大纲,后经1995、1999、2007年三次修订。最新的课纲将历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划分成两类。一是关键概念。包含时序理解,文化、种族和宗教的差异性,变迁和延续,原因和结果,意义,解释。其二是关键程序。包含历史探究、使用证据及交流历史。无论关键概念还是关键程序,都有明确详细的内涵界定,核心指向仍是能力。其中“使用证据”可以对应史证能力,具体内涵为:有关“过去”的知识是建立在以史料作为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应该能甄别、选择并使用史料(包括文本史料、视觉史料、口述史料、遗址,遗物等)。通过对史料的出处、用途和语言文字的研究来评估它的价值和可靠性;评价史料的使用,以便形成合理的结论。1994年美国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1996年首次修订。按学科思维发展规律逐次递进,美国课标制订了五级能力标准。标准1,时序思维能力。标准2,历史理解能力。标准3,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标准4,历史研究能力。标准5,分析历史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能力。各级能力有4-10条二级指标。史证能力分散在在4个标准中,主要包括,标准2历史理解能力:识别历史文献或历史叙述的作者与资料来源;鉴赏各种历史观点;标准3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辨别事实与虚构;标准4历史研究能力:获取历史资料;向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标准5分析历史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能力:明确表述对某个问题所持的立场或行为方式。美国历史课标表明,史证能力与其它学科关键能力相辅相成。中国台湾地区于2006年首次出台了明确四项核心能力的高中历史课纲,其后多次修订,目前正在使用的是2011版。台湾课纲明确经由历史教学,期望能培养学生具备四项核心能力:一、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二、理解历史的能力。三、解释历史的能力。四、运用史料的能力。最后一项能力的具体内涵为:(一)能根据主题,进行史料搜集的工作。(二)能辨别史料作为解释证据的适切性。(三)能应用史料,藉以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或书写自己的历史叙述。总体来看,以史证性为例,可以看出英国、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对历史学科能力相当重视,分类具体,内涵详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相较而言,大陆地区的历史学科能力长期以来处于混沌抽象的状态。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关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是人类共有的思维认知的高级形式,适用任何学科,如此表述分类模糊,且没有具体内涵的解析,毫无学科特色,很难看出有对史证能力的重视。1/7由一线教师最为看重、奉为圭杲的高考考纲来看,仍然不容乐观。2002年始,历史高考进入文综时代,先是提出了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文科综合能力要求,之后修订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