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1.2滑轮(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2.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3.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它们的实质教学难点: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教具:铁架台、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支点?什么是力臂?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初步认识滑轮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做一做:选择合适的器材做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2.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观察使用时的情景: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三)、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四)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三、同步练习: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2.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A.F1=F2=F3B.F1<F2<F3C.F1<F3<F2D.F3<F1<F2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