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娜介学报1987年第4期《卫写劝多居己》饱含着人生的哲理张良鸿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不一定都具有哲理性。只有那些在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能给人以人生哲理方面的启示的作品,才具有哲理性。哲理性与形象性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形象性,那就是直接的说教。哲理性与生活现象、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所谓人生哲理,其实就是对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哲理性概括。离开了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人生哲理也就无所寄托。具有哲理性的文学作品,其所含人生哲理又有丰富与单一之分,深刻与浅显之别。一则寓言,一条哲理,单一明确,容易领悟。而有的文学作品,其所含人生哲理则丰富而深刻,能给人以深邃的启示。《西游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西游记》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具有丰富性、整体性、深刻性的特点。丰富性表现为在不少情节和细节中,到处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几乎俯拾皆是。整体性表现为在整体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这就需要读完全书,细细品味后才能懂得。深刻性表现为所含人生哲理具有时代的先进性,能突破一般人的思想局限,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西游记》所含人生哲理的整体性与深刻性又集中表现在层次性上。通过整体艺术形象,给人以一层又一层的人生哲理的启示,因而余味无穷。而这一切又是同作品的浓郁生活情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西游记》让人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生哲理的陶冶,这应该是历代人民喜爱它的原因之一。《西游记》虽有丰富深刻的哲理性,但并不等于它是一部哲理小说。《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只是饱含着人生的哲理而已。本文拟着重探讨《西游记》所含哲理的层次性。《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确有其人,取经也实有其事。唐太宗贞观兰年(公元629年),玄类单身一人到印度取经。一路上,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穿越二十四国,遍游五印度,学会了几十种语言,运回了六百五十七部佛教经典。这一故事本身具有传奇性,加上佛教门徒们的夸张渲染,取经故事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神话,主人公也由玄奖演变为孙悟空。到昊承恩手里,取经故事起了质的变化。神话故事把人变成神,《西游记》则让“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¹他们成了有血有肉、懂得人情世故的现实的人的化身。《西游记分全篇上下,处处充满人情味,充满生活情趣,为蕴含人生哲理提供了基础,《西游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完美的社会风情画。尽管所述之事“变幻恍惚”,º但它所反映的却是活生生的社会现象。明朝中叶的风土人情历历在目;三教九流一个个栩栩如生。正如白盾同志所说:“越是如生活本来面貌一样地反映生活的优秀的作品,⋯⋯。也就显出多侧面、多层次的性质。”»《西游记》所显示的社会意义是多侧面的、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则是多层次的。:、’L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具有深浅不同的三个层次,兹略加剖析如下。(一)看人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外表,否则是很容易上当的。这是《西游记》自始至终所强调的一条人生哲理。取经队伍的组成就已包孕着这一哲理。这支队伍里,有道貌岸然的“圣僧”,也有稀奇古怪的猴精、猪妖、水怪、龙马。人妖同伙,羡琴相杂,有点共不价不类,他们之中存在着美与丑的强烈的对比。“圣僧”“面貌清奇”,“凛凛威颜多雅秀”,“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第十二回)孙悟空则是“拐子脸,别颇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垮病魔鬼”,“与鬼译熊差多少?”〔第二十回与十四回)猪八戒则最“身体租糙怕人,头脸就象猪的模样。”(第十八回)沙和尚也同样是伞丑八择。论相貌,这三人都是野兽身驱,妖精模样,真是够吓人的。但是,“夫貌望丰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准瘁者不必愚”,¼用孙悟辛的话来说:多似那像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户吃。”(第二十回)“若专以相貌取人,干净错了。我老孙耳自丑,却有些本事,·⋯:何必谆谆以相貌为言!”(第十八回)那个象“活罗浑下降,活菩萨临凡”的”圣僧夕,一遇艰险,就“魂飞魄散”,“坐不稳雕鞍,翻根头跌下自马”,(第于十回》或者是“战战兢兢”,“泪落如雨”,离开孙悟空等人则寸步难行,简真是个汀脓担”。而江人吓得大喊“鬼来了”的孙悟空,却是一副英雄气概,正直心肠。他的内心高尚厕美好。猴精与“圣僧”之间内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