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解读·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ASMC)【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放疗所致恶心呕吐;阿片类药物所致恶心呕吐;手术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60(2014)03-0263-111概述多种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止痛治疗、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严重时不得不终止抗肿瘤治疗。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近年来,对于肿瘤治疗相关呕吐的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爆发性呕吐和难治性呕吐的治疗,恶心的机制及其治疗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无论是化疗、放疗、阿片类药物或术后恶心呕吐,其确切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关恶心呕吐病理生理机制大多来自化疗药物相关恶心呕吐的研究。2化疗所致恶心呕吐21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hemoreceptortriggerzone,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机制。除CTZ的传入信号之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通过CTZ启动呕吐反射。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可以诱导呕吐。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andvomiting,CINV)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和大麻素,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能够结合神经激肽(Neurokinin,NK)受体,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类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别。例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5⁃HT起介导作用,延迟性CINV则以P物质起主导作用。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恶心的机制可能与呕吐不完全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但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对于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常通常同时进行防治。22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类型按照发生时间,CINV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及难治性5种类型。急性恶心呕吐一般发生在给药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给药后5~6小时达高峰,但多在24小时内缓解。延迟性恶心呕吐多在化疗24小时之后发生,常见于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化疗时,可持续数天。预期性恶心呕吐是指患者在前一次化疗时经历了难以控制的CINV之后,在下一次化疗开始之前即发生的恶心呕吐,是一种条·362·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年3月第19卷第3期ChineseClinicalOncology,Mar.2014,Vol.19,No.3件反射,主要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预期性恶心呕吐往往伴随焦虑、抑郁,与以往CINV控制不良有关,发生率为18%~57%,恶心比呕吐常见。由于年轻患者往往比老年患者接受更强烈的化疗,并且控制呕吐的能力较差,容易发生预期性恶心呕吐。爆发性呕吐是指即使进行了预防处理但仍出现的呕吐,并需要进行“解救性治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