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汽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汽化物理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4.知道蒸发可以制冷。·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器材:电教器材: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用酒精棉球在黑板上写下“液体”两个大字,一会儿字就不见了。教师:黑板上的字到哪去了?学生:液体变成气体到空气中了。实验:在白色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教师:酒精到哪里去了?学生:液态的酒精变成气态的酒精。实验:将塑料袋从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塑料袋瘪了,酒精又回来了,袋中的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教师总结: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这一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汽化现象。二、进行新课首先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汽化现象的实例。如湿衣服晾干、水壶里的水烧开、打火机打火、使用液化石油气、洒在地上的水变干等。再通过讨论对汽化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沸腾和蒸发。(一)探究水的沸腾1.提出问题教师从日常烧开水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对沸腾现象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迫切希望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现象。教师: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提出来。学生甲:水沸腾有什么特征?学生乙: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丙: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学生分组讨论。2.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1)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2)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3)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4)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3.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需要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小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案:(1)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2)烧背上加一些带孔的纸盖;(3)将普通酒精灯改为三芯酒精灯。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观察:(1)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2)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3)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4)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沸腾吗?(5)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部分是否透明?5.分析与论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及图表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和规律:(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6.讨论交流学生甲: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讨论结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会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学生乙: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停止?讨论结果: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二)沸点教师:刚才从实验中得到液体沸腾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我们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总结得到:1.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2.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3.同一种物质的沸点与气压的高低有关。应用沸点的知识解决几个实际的问题:(1)能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2)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烧水吗?为什么?学生分组实验,用纸锅烧水。(三)蒸发教师引导学生将蒸发现象与沸腾现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