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总第65期)文史研究王维前后期诗风变异探微梁志刚(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2)摘要:唐朝诗人王维前后期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前期诗风雄放豪迈呈阳刚之气;后期诗风空明宁静富阴柔之美。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其所处社会时代的影响和其个人思想心态的浸润,对此我们不妨进行一番认真地体味和思索。关键词:王维;诗风;变异;探微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03)05—0046一(02)王维(7007——761),字摩诘。自幼聪颖多才,二十一岁举进士,为大乐丞,因属下伶人擅舞黄狮被贬为参军,后得宰相张九龄引荐,擢为右拾遗、监察御史等。后受张罢相牵连被派往边地节度使幕府为判官。安史乱中叛军陷长安时被迫做伪官,两京收复时因此获罪下狱,由于其间所写反乱主诗《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胞弟王缙力保,被赦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王维早年受母影响颇深,信奉佛教,其名和字,均源出《维摩诘经》中的人物维摩诘居士。作品以诗为主,现存四百多首,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通过对其题材、内容等方面的辨析,可以明显看出其前后两个阶段不同的风格。前期诗风雄放豪迈,多阳刚之气;后期诗风空明宁静,富阴柔之美。造成诗人创作上如此截然相反变化的原因在于其所处时代社会的影响及其个人思想心态的浸润,对此我们不妨进行一番认真地体味和思索。王维的思想和创作,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以游侠和边塞题材为主,如(少年行>、《从军行》、《陇西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声调高朗、豪迈雄放、壮阔飞扬之作,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陇头吟>、《老将行》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是四首组诗,表现了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如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写出了少年游侠从军报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和豪迈气概。《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将军出猎的紧张气氛,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毕献于前,风格豪迈明快,气势壮阔飞扬。送别诗《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天。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将送别之情写得如此壮阔豪迈,慷慨激昂。实为少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虽有一丝被排挤出朝的孤凉和失落,但整体意象仍雄浑开阔,奇特壮丽。《老将行》写一位自幼英勇、身经百战、终被统治者弃置不用的老将,当外族入侵时,又雄心勃勃地奉诏出征:“莫嫌1日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诗中既表现了老将的爱国之心,又指责了封建统治者的冷漠无情,借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不满。还有一些诗,如贬官济州时所作的《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吟》,对豪门贵胄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在《济上四贤咏》中,他热情赞扬了“少年曾任侠,晚了更为儒”的崔录事,“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场”的成文学以及“著书盈万言”、“饮水必清源”的郑、霍二山人,诗中把他们正直高尚的形象与那些“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的”的“翩翩繁华子”作对比,以指摘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在大唐帝国如日中天、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民心理蓬勃进取的时代环境中,王维对社会、人生、功业也充满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积极仕进、自豪自信的心态。这种社会气象、时代精神及个人积极用世、乐观进取的心境,使王维的前期诗作在择取游侠、边塞题材中能以开阔的胸襟、炽热的情怀、辽阔的视野、酣畅的笔墨刻画游侠风采,描绘边塞风光,反映边塞感受,表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唱出高亢奔放的时代强音。其风格豪迈雄放,情调激昂明快,流荡着一种阳刚壮气。尽管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