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5期2015年9月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0No.5Sep.2015doi:10.16299/j.1009-6116.2015.05.014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GDP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时间与地区的视角陈国强1,2,罗楚亮1(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2.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份额持续降低已成共识,但既有研究未能指出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差异。文章基于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法估计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存在差异;(2)劳动报酬份额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产生正向影响,资本深化产生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城乡差异;(3)地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金融深化等因素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影响不确定,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因城乡、地区和样本区间而异。为此,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城乡和地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的变化趋势来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在经济增长中获益。关键词:劳动报酬份额;资本深化;居民人均收入;GMM估计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15)05--0116--11收稿日期:2015--03--3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研究”(11JZD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提高居民收入份额的政策研究”(2012CXQT11)。作者简介:陈国强(1981—),男,河北承德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收入差距与就业歧视;罗楚亮(1976—),男,湖南邵东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一、引言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0以后居民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收入份额却在不断上升。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居民收入份额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和储蓄规模,是市场容量的决定性因素,居民部门收入份额下降导致消费规模萎缩。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部门收入份额的攀升,刺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与投资结构性矛盾令我国宏观经济陷入了以投资拉动的短期增长模式,缺乏以消费增长拉动的长期增长动力,因此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刺激居民消费已经成为破解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所在。2000—2012年间,我国住户部门二次分配规模从67.54%下降到61.99%,2008年达到历史最低点58.2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收入份额远低于美、英、法、德国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1-2]。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从79.92%降低到63.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从28.68%降低到20.58%,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针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拓宽居民收入增加渠道,从而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重新强调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性,强调居民收入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611·第30卷第5期陈国强,罗楚亮: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GDP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报酬增长必须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同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确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初次分配的合法权利以此促进效率,又配合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控手段进行二次分配以维护公平。可见,居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决策者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此,从学术角度对居民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就此展开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