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卷第5期2010年10月健康研究HealthResearchV0I.30NO.5Oct.2O10婴幼儿雾化吸入存在栩的安全隐患及改进范礼云,叶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浙江杭州310003)摘要:分析婴幼儿雾化吸人治疗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原因,提出~系列改进措施,从而避免不良反应和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婴幼儿雾化吸人的效果。关键词:雾化吸人;婴幼儿;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894(2010)05—0375—03ThePotentialSecurityHazardsoftheNebulizedInhalationinInfantandtheirImprovementsFANLi—yun,YEFang(DepartmentofRe~iratoo,Medicine,theChildren'sHospital,Zhefia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Hangzhou,Zhejiang310003,China)Abstract:Toanalysethepotentialsecurityhazardsandcausesofthenebulizedinhalationininfantandtoputforwardaseriesofimprovementmeasures.Thesemeasuresavoidtheoccurrenceofadversereactionsand(:ross‘infectionandincreasetheeffectsof’nebulizedinhalationininfant.Keywords:NebulizedInhalation;infant;nursingadministration雾化吸入是将药物以气雾形式直接进入呼吸道病变部位,通过气道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因作用迅速,使用方便,已成为临床医生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临床雾化吸入治疗量逐年增加。2008年7月至12月我院雾化吸入量夏季日均>l00人次,秋冬季>150人次,且婴幼儿占70%。为确保安全,我们对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的安收稿日期:2010—06—28基金项目:浙江省人1:3计生委基金资助项目2008(87号)作者简介:范礼云(1976一),女,浙江杭州人,本科,护师。全隐患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使安全隐患明显下降,提高了婴幼儿雾化吸入的效果,避免了不良反应和交叉感染的发生。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1婴幼儿雾化吸入存在的安全隐患1.1雾化配制方法不正确正确标准的雾化吸入376健康研究2010年大约只能把20%的药量吸人呼吸道,临床医生对雾化药物的剂量不太重视;护士执行雾化吸人没有治疗单,1ml以下的雾化药液护士抽药时用规格2ml以上的针筒,并且非逐个进行配制,而是把多个患儿的药液一起用50ml或20ml的针筒配在一起,使得患儿雾化药液和剂量不准确,如有停用还会造成药液的浪费。1.2雾化过程忽视了患儿的病情评估和观察因雾滴进入气道刺激感受器及传人神经末梢易导致反射性咳嗽和支气管痉挛而使患儿出现病情变化,尤其是有气急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也有刺激迷走神经引起恶心反射的可能,而婴幼儿胃相对水平位,会因呕吐出现窒息或误吸。根据我们的统计,2008年7月至12月雾化吸入时,出现心率明显加快33例次,一过性剧咳26例次,呕吐13例次,面色紫绀呈窒息样表现的患儿有4例,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1%。1.3雾化药稀释溶液过多按雾化吸人操作规定吸人时间为15分钟左右,且婴幼儿也无法长时间配合。在护理质量考核时发现,护士对这一概念掌握较好,时间一到给予撤离,但发现药液未做完。按照溶液沉降原理吸入器内剩余的是浓度相对较高的药液,被丢弃了。分析原因主要是稀释用生理盐水溶液太多,也有可能为雾化吸入器喷嘴的压力不足,雾化量太小而使时间延长。1.4雾化吸入时间安排欠合适标准的吸人方法应该是深吸气.屏气.呼气,缓慢进行,但婴幼儿不能很好的理解配合;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时会加重气道阻力,促使雾粒在气道中央沉积,导致进人深部气道的药雾减少影响疗效。而护士执行雾化治疗只按照医嘱时间,没有评估患儿情况,有时患儿刚进食过,有的患儿呼吸道有分泌物。我们发现发生呕吐的患儿大多是在进食1小时内或进食过多。1.5护士缺乏吸入治疗相关知识和宣教示范技巧我们在护士雾化吸人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中发现,除1名护士跟医生听过讲课和自学,受过非系统的吸入治疗知识培训外,其他护士只有在教科书上学过超声雾化吸入操作和老护士临床带教,对吸入治疗相关知识相当匮乏。没有护士得到过雾化原理、吸入器的选择、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雾化效果的评估等相关知识培训。使护士对雾化吸入不良事件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增加了安全隐患。护士对雾化吸人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