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和利用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诚然,不同研究对“生产力决定论”的看法存在差异,但毫无疑问,生产力是产生和变革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影响劳动力、劳动工具、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基础性因素,甚至是历史阶段发展的基础驱动力,生产力的质量直接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水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概括:“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世界政治、科技和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国际科技较量和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甚至部分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去风险”等为名,对我国实施单边科技制裁,推动“脱钩断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因此,有必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和关键着力点。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一)前置条件:颠覆性创新引致主导技术体系更迭创新在生产力演进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直接体现在技术进步层面。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复杂,生产力的主导性已不再体现在单一技术上,而是体现于整个技术体系中。Ellul在1977年提出“技术体系”概念,强调单一技术脱离环境和系统的无效性,认为技术的整体性就体现在其对环境和系统的依赖性上。Freeman等认为,技术体系相对于增量型创新、重大但单一型创新而言,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当技术体系发生变革时,通常会波及多个产业部门,并涉及多个不同单项技术的升级与替代,从而形成相互关联的创新集群。因此,在工程技术层面,技术体系可以被视为同一自然规律、理论指导或服务于相同生产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技术群。在连续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当出现新的科学或技术原理,或者出现重大技术、工艺改进时,就会带来颠覆性技术创新,从而在相关领域引发一系列连锁的技术变革,形成新技术体系对旧技术体系的替代。技术体系的变革反映了技术创新过程从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演变过程。举例来说,当新能源电池技术取得突破后,首先会促进汽车电机、驱动和传动技术的创新,之后会催生充电、储能、电驱动和电控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创新,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最后形成对传统汽车技术体系的替代。具有颠覆性创新特征的新技术能够带来更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或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生产组织模式的重组。这种创新还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优化投入产出结构、产业结构,甚至促进新经济结构的形成。技术体系变革同样会对生产力要素更新、重组和替代产生巨大影响。以汽车技术体系变革为例,从传统的油驱动转变为电驱动,不仅推动了汽车产业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等的变革,还重塑了汽车零部件构成和上下游产业链。与此同时,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劳动力知识和技能都需要更新。因此,技术体系变革尤其是新的主导技术体系对原有技术体系的替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置条件。(二)技术条件:通用目的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虽然所有技术都能对劳动者、劳动对象或劳动资料等生产力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一些技术的产业化及在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会对生产力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且其渗透的产业越多影响越大,也越有可能形成系统性的新质生产力。Bresnahan等将此类可被广泛应用到多数产业的技术称为通用目的技术,并视其为真正的经济增长引擎。通用目的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与其他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良好互动,产生显著的正外部性,从而形成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