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二号”卫星于年8月1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器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装载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扫描微波辐射计和校正微波辐射计4个微波载荷,这4种微波遥感器联合起来监测和调查海洋动力环境。据此回答1~2题。1.“海洋二号”卫星遥感按遥感分类属于()A.按遥感平台高度分属于航空遥感B.按电磁波波普范围分属于微波遥感C.按应用领域分属于环境遥感D.按传感器特点分属于主动式遥感2.应用“海洋二号”卫星遥感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海洋动力环境数据B.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C.海啸的影响范围D.海平面的变化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海洋二号”卫星遥感分别属于航天遥感、微波遥感、主被动式遥感、海洋遥感。第2题,“海洋二号”卫星遥感获取的主要是海洋表面的动力环境数据,不能够获取海底的资源分布信息答案:1.B2.B(·盐城高二检测)读下图,完成3~4题。3.图中内容说明航天遥感的什么特点()A.监测范围广B.时效快,精度高C.连续性强D.准确定位4.就航天遥感而言,其遥感探测的范围越大,则()A.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B.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C.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D.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解析:第3题,由图中“我一次就可以把半个地球拍摄进去”可知,航天遥感的特点是监测范围广。第4题,获取资料的速度、周期与探测范围无关;当探测范围越大时,分辨率数值越大,显示信息能力越弱,分辨率越低。答案:3.A4.C中新网年6月11日电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消息,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莎莉嘉”于11日5时45分在广东汕头市沿海登陆。某人为判断其带来的降水造成的洪水淹没面积,收集到6月10日、13日两幅遥感影像,初步目视对比,可以初步判断广东的受灾面积。据此完成5~6题。5.在这两幅遥感影像中,呈网状分布的地物可能是()①道路②河流水渠③农田④桥梁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6.利用卫星进行监测的缺点是()A.覆盖范围小B.机动性差C.分辨率太低,超过50米D.连续性差解析:第5题,在遥感影像中,道路和河流水渠呈网状分布,农田地块分隔有序,桥梁不可能呈网状。第6题,卫星属于航天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连续性强的优点;当前,航天遥感的分辨率已经比较高了,不能说是“太低”;但是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是一定的,不能随意调动。答案:5.D6.B年9月21日,已经飞离月球的我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成功从172万公里外深空传回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娥娥二号在绕月运动中顺利完成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以及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月球土壤特性及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各项任务。据此完成7~8题。7.获取月表影像技术的一般特点是()A.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连续性和实时性B.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系统,成为地图的延伸C.可对遥远地物进行感知,探测范围大,受地面限制少D.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8.嫦娥二号距离月球最近只有15千米,比嫦娥一号近得多,这有利于()A.节省探测时间B.提高探测分辨率C.获取更大区域图像D.便于控制降落解析:本题组结合时事材料考查遥感技术的应用。第7题,“获取月表影像”是利用探月卫星携带的相机对月球进行遥感,获取有关影像资料。第8题,嫦娥二号探测卫星绕月轨道更低,这有利于更近距离地获取信息,提高探测分辨率。答案:7.C8.B下图为某地(31°N,104°E)附近地区的两幅卫星图片(左图拍摄于年5月10日,右图拍摄于年5月20日)。读图完成9~10题。[9.从图中判断,右图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是()A.冰川B.洪涝C.堰塞湖D.干旱10.图示现象发生后,从趋利避害的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A.取走堵塞河道的土石B.加固坝体,修建水库C.挖掘导流渠,疏通引流D.疏散下游居民,爆破泄洪解析:第9题,两图对比可以看出右图的水域面积增大,形成了堰塞湖。第10题,堰塞湖形成后,取走堵塞河道的土石不可行;能否修建水库要视坝体条件而定;爆破泄洪是最后的紧急办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