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眼药的乌贼鱼骨与东西方药物知识的流动①———从“沙摩路多”的词源谈起陈明内容提要:中古时期,乌贼鱼骨作为眼药的成分使用,主要是在从《新修本草》、《食疗本草》到《本草拾遗》这段时期,而该时期正是密教经典中的大型眼药方被大量翻译和中原与外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从追溯吐鲁番出土残片中的“沙摩路多”一词的源头开始,笔者不仅发现了乌贼鱼骨在不同的语言中拥有相同的绰号“海之沫”,而且由佛教医学到生命吠陀,由西域到印度,由东及西,渐次扩展,追溯到了古希腊医学。由此,得到的启迪是,在东西方的古代世界中,药物知识流动的盛况比从现有史料中所了解到的要丰富得多。关键词:沙摩路多乌贼鱼骨海之沫药物交流知识传播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743(2009)01—0108—14乌贼是一种普通的软体动物,味道鲜美,富有营养,常常出现在世人的食谱和本草药谱中。在中古时期的汉文典籍(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书)中,人们亦不难发现此物的身影。被赋予了“海之沫”之名的乌贼鱼骨,可作为眼药的成分使用,考察其在古代东西方不同时空医学中的表现,追溯其复杂的源流,可为理解东西方药物知识的流动,提供一个较好的例证。本文先从大谷4363号文书中的“沙摩路多”一词开始,追根溯源。一、大谷4363“治眼方”(拟)残片中的“沙摩路多”出自吐鲁番地区的日本大谷文书,由小田义久编集为《大谷文书集成》(第一至三册)②陆续出版,其中有一些汉语书写的医学残片,颇具研究旨趣,特别是一些音写的外来词尚待解明。大谷4363号文书内容为治疗眼病的药方,前后均残,无标题。《大谷文书集成》第二册题·108·①②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隋唐时期的医疗与外来文明”(批准号05BZS02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出史料与汉唐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批准号NCET-07-0009)的成果之一。特别感谢四川大学张永言先生对本文的诸多建议,惟文中所有错误皆由笔者负责。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小田义久责任编集:《大谷文书集成》壹(1001-3000号汉文文书),法藏馆,1984年;贰(3001-4500号),法藏馆,1990年;叁(4501-8147号汉文文书),法藏馆,2002年。为“药方书断片”,陈国灿、刘安志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题为“药方书残片”①。笔者曾依据其内容拟题为“治眼方残片”。该残片据《大谷文书集成》中的录文及所附图版,参考猪饲祥夫的最新成果,录文如下:(前缺)(后缺)②根据对行文的重新分析,笔者认为该残片似乎涉及了三条药方,即:第1个药方(1~4行),主治眼痛,使用了沙摩路多、汤下蜜渚等药物。第2个药方(以第5行为主),使用了蘓伏霊善、辛头塩、黄[姜]等药物。第3个药方(第6行)为“一切眼方”,所缺部分为药物及其剂量。残片第2行有“沙摩路多”一药名,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沙摩路多”虽未见于其他文献,但无疑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沙摩路多”的中古音,据高本汉的《汉文典》可以拟构为爧a-mua-luo-ta-③。笔者将其比定为梵语samudra-[phena]的略译,即乌贼鱼骨(theboneofcuttle-fish)。梵语samudra-phena是一个依主释(Tatpurusa)复合词,samudra意为“海”,phena意为“沫”,此词直译为“海之沫”。“沙摩路多”正是samudra(海)的音写。唐代的双语(汉语、梵语)字书中,多列出了与“海”相关的条目,列表如下:表一唐代佛教字书中的“海”字书作者条目1梵语汉语条目2梵语汉语《梵语千字文》义净samudra三母捺罗(二合):海《梵语千字文》(别本)samudra三母捺罗(二合):海《梵语杂名》利言samudra海:三(去)母捺罗(二合)sagara(sāgara)海:娑誐罗《唐梵两语双对集》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samudra海:三[引]母捺啰《梵唐消息》全真samudra三文捺罗:海·109·作为眼药的乌贼鱼骨与东西方药物知识的流动———从“沙摩路多”的词源谈起①②③陈国灿、刘安志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猪饲祥夫:《大谷文书の汉文医书类の概要と整理》,《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四十六集拔刷,平成十九年十二月,第94页。感谢猪饲先生惠寄此文!〔瑞典〕高本汉:《汉文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除此表中的三种音译形式(三母捺罗、三文捺罗、三母捺啰)外,samudra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