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却下潇潇雨(打一物)“”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愁”而喝,怀才不遇,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喝酒!唐代诗人李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杜甫《《饮中八仙饮中八仙歌歌》》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饮酒,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将进酒解题将:读音“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乐府旧题,意为“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作者跟谁喝酒呢?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仗剑去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辞亲远游((725725))奉诏入京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供奉翰林((742742))奸佞当道奸佞当道赐金返还赐金返还((744744))嵩山与友畅饮嵩山与友畅饮作《将进酒》作《将进酒》((752752))第一次漫游第二次漫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gū)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问题一】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如泥,酣睡不起理由: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②“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借酒消愁【问题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1)文句解读: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问题研讨:(2)《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流水”意象诗人以黄河水的急遽奔流和一去不复返引起人生短暂的慨叹,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文句解读:你没有看到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中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