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与对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明天,制约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社会风气。当前的德育教育形势在不断地发展,并呈现出多元性、个性化、不重复等特点。但当前德育教育的形势并不乐观,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导向、教育途径上存在着许多的盲点和误区,依然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这与德育形势发展的反差越来越大。下面,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和对策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教育观念误区:缺乏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当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常以“管、卡、压”等强迫的方式来进行,由于教育手段过多的注重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有效的载体,缺乏开展团队活动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指导理论,使德育教育知识与道德理论缺乏鲜活的生活依据,缺乏亲身体验和感受,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开展教育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由于长期浸润于这种不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极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道德虚伪”和“双重人格”。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首先是要有科学的德育教育观。但现实是在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理论性教育活动中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每所学校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但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的却不多,很多法制副校长形同虚设。另外,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有时家长不理解,领导不重视,活动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这就不可避免地走过场,思想教育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教育方法误区: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生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趋向组织化、行政化、单一化,活动运用行政动员的方式过多,不少学校一开展活动,就大张旗鼓的动员、发动,场面宏大而热烈,并没有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也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在内容上还存在“高、大、全、空”的现象,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实实在在的,时时处处不在自己的身边,没有做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还没有处理好在学习、成才、理想、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从娃娃抓起,从小事抓起,从基础抓起”这一基本准则。教育导向误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按照新课改及“五育”的要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并不完善,衡量学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老师评优、职称、工资挂钩的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1所以学校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体验教育,在经费、精力、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下,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特别是过于保守的安全教育更是极大约束了学生们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令学生们向往的夏令营活动都不能正常开展,这些都影响了学生们亲自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程度,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育途径误区:“三结合”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溺爱娇宠、百依百顺,视他们为小皇帝。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造成了他们独尊、任性的缺点。他们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惧怕困难,不能承受挫折,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家长对子女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而且学校没有充分的精力与家长们沟通,家庭与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甚至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对学生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学生的价值取向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大,许多社会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对策一: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学校在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树立起科学育人的观念,以培育“四有”人才为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防止德育教育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